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漏網核災食品打了臺當局一巴掌

2016年12月15日 08:4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日,臺灣多家知名商家被發現銷售來自日本核災區的食品,日本核災食品在島內掀起巨大爭議,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説,這無疑狠狠打了正大力推動解禁日本“核食”的民進黨當局一巴掌。其實,最不讓臺灣民眾放心的是民進黨當局的媚日立場。日本政府近年頗在意臺灣禁止進口“核食”,使“核食”成為雙方政治交易的籌碼。在這樣的形勢下,臺灣民眾的健康顯然已不是民進黨當局的首要考慮了。

  評論摘編如下:

  最近臺灣食品安全再掀波瀾,吉野家、新光三越、SOGO、大潤發、家樂福、無印良品、遠東百貨等知名商家紛紛被發現銷售來自日本核災區的食品(下文簡稱“核食”)。這無疑狠狠打了正大力推動解禁日本“核食”的民進黨當局一巴掌。

  20113月日本發生大地震引發福島核災後,臺灣隨即禁止日本福島、群馬、栃木、茨城、千葉等5縣巿食品輸臺至今,但就是在目前嚴禁進口日本“核食”的時候仍屢屢發現“漏網之魚”,如何讓臺灣民眾相信日後倘若進口相關食品時,民進黨當局有能力嚴格把關、篩除受核輻射污染的食品?

  民進黨當局上月宣佈有意進口日本“核食”後,不惜違反相關程式,在3天內匆匆舉行10場公聽會,美其名曰“收集民意”,實際上是企圖以“霸王硬上弓”的蠻橫方式快速通過相關政策,不料遭到坊間強烈反對,公聽會幾乎變成“抗議會”、“打架會”。而且島內民調顯示,超過7成人反對進口日本“核食”。這才迫使當局放緩解禁日本“核食”的腳步。

  日本“核食”之所以在島內掀起巨大爭議,一方面固然是因為雖然日本核災已過去5年,但到底“核食”對人體健康是否有危害,外界眾説紛紜、莫衷一是;另一方面儘管民進黨當局口口聲聲保證絕不讓受核輻射污染的食品入島,但不少專家質疑,以臺灣當下的檢測水準,根本無法有效篩檢問題食品。

  近日島內食藥署聲稱雖有日本“核食”流入市面,但“未檢出”碘131、銫134、銫137。有臺灣專家指出,沒測到並不表示沒有輻射,常常是因為沒有使用正確的方法與程式。

  例如,若要精確地測定高毒性的貝他beta-輻射同位素之一“鍶90”,檢驗程式的複雜度與困難度頗高,而且要在輻射線控制的安全檢驗場所執行相關工作,在最後還需要使用精密的儀器,如液態閃爍計數器等,進行測定,並且還要經過時間差的校正,否則因為輻射線的特性,將無法真正的量測到輻射線的存在與強度。

  此外,這次發現來自日本核災區的食品是附在包裝商品內的醬油包,海關檢測人員恐怕無法一包包拆檢。而且部分日本業者使用核災區生産的原料,但食品登記地則為東京或北海道,這樣的情況在日本也無法管制。其實,島內去年就曾發生有廠商竄改生産地,把核災區生産改為日本其他地方。

    其實,最不讓臺灣民眾放心的是民進黨當局的媚日立場。當局迄今不承認“九二共識”,使兩岸關係陷入僵局,而為了“開拓國際空間”和“對抗中國大陸”,於是拉攏日本政府。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日本政府近年頗在意臺灣禁止進口“核食”,使“核食”成為雙方政治交易的籌碼。在這樣的形勢下,臺灣民眾的健康顯然已不是民進黨當局的首要考慮了。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