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回歸自然 臺灣鄉村重新“活”起來

2014年11月05日 08:09: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板陶窯園區充滿童趣的交趾陶作品。 李煒娜攝

  在臺灣,同樣存在這樣的狀況:現代化的潮流裹挾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到都市求學就業,鄉村人口隨之越來越少。如何讓村落吸引年輕人回歸故土,近20年來,臺灣一直在做社區改造。今年10月,“社造20年——村落文化節”在臺北展開,作為主辦方的臺“文化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臺灣社區改造的故事可以被更多人知道,也希望臺灣村落的故事、生活美學可以引發包括大陸民眾在內的更多人參與熱情。

  原住民部落找到“原點”

  讓村落重新煥發生機,重點是找到“原點”。臺灣有近8000個村落,如果每個村落都可以培育出自己的特色産業,吸引人潮回流,自然生機重回。原住民找到的“原點”是文化。

  南投縣仁愛鄉南豐小區,距離臺中高鐵站大約90分鐘車程,是賽德克人的世居地。

  王嘉勳是賽德克人德克達雅群眉溪部落的年輕人,現在的身份是臺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小學畢業後就離家到嘉義讀書,直到大學畢業後,看到部落口耳相傳的故事慢慢流失,才覺得一定要做點什麼。”王嘉勳説。

  王嘉勳設計了“南豐社區發展協會”網站,介紹部落的歷史文化、地理環境,還提供旅遊資訊給觀光客;舉辦“賽德克青少年部落認同文化成長營”,由部落長者當老師,口述賽德克人的歷史傳説,傳習部落傳統技藝。王嘉勳説,原住民文化豐富多彩,但首先要讓年輕一代認同傳承。

  部落特有文化就是寶貴資源,文化傳承也可以産業化,如何讓更多人來了解部落文化、讓部落文化成為活絡社區經濟的增長點,是像王嘉勳這樣年輕人的思考。

  南豐小區興建了賽德克人文化空間,來到這裡的人們,可以看到傳統的“半穴屋”,屋子有一半在地下是賽德克人的建築特色;人們還可以看到賽德克人的傢具製作、織布工藝和舞蹈。小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王萬全説:“電影《賽德克巴萊》中使用的弓箭,就是我們做的。現在不少遊客和都市人來這裡學習弓箭製作。”

  近年來,南豐小區每年還會舉行賽德克人傳統的年祭活動,在一年的最後一天,重現傳統部落文化和祭典。以文化為原點,南豐小區找回了賽德克人對族群文化的認同,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來加入,發揮創意,甚至是融入賽德克元素的生活用品、靠墊、背包等,都很受歡迎。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