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改制——情況複雜面臨多方反彈
上場容易下場難。臺灣要整並高校數量,提升品質,不是沒有阻力的。
“立委”蔣乃辛認為,那些大學不會願意主動申請降格改制,招不到學生,往往就改係名專業名重新招生。他要求臺“教育部”納入強制規定,辦學不佳者,令其改回原制。
有教育界人士直言,當局沒有權力強迫學校降格,應保持彈性,讓學校自行評估怎麼辦最好。有學者提醒,“教育部”須同時祭出胡蘿蔔和棍子,有獎勵也給壓力,科大轉型才有效率。由於私立高校辦學多是捐資興學,當局不可能在私校解散、清算後,讓創辦人或董事拿回剩餘校産,這個因素增加了改革的難度。
關於高校向下改制,私立科大協進會理事長葛自祥就表示不合理不可行,4年制的科大是學校的招牌,一旦降格為專科,“招牌都砸了,怎麼可能招得到學生?”臺大教授王立升認為,須讓營運不善的科大有誘因降格,比如轉成專科有好處、有補助,讓校方覺得過去的投資不白費才行。
臺高教工會批評當局的“輔導改善、轉型活化”機制只是口號,實際上一再放任校方侵害師生權益,包庇董事會坐享鉅額利益。高教工會秘書長陳政亮指出,改制學校一旦開始停招,沒有學費收入,獎補助款又變少,勢必先砍老師薪水,最後導致學生學習遭殃。
對退場私校師生的權益,教育當局目前尚無詳細的規劃,將邀集學校討論,最後仍須交給校方董事會處理。看來,向下改制,接下來還相當麻煩。(記者 連錦添 吳亞明)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