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賴聲川:莎士比亞從大眾娛樂到偉大經典

2014年04月23日 14:00:0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6 戲劇目的>文學性

  莎士比亞的作品是戲,不是文學。準確地説,莎士比亞寫戲的目的是為了演出而不是為了閱讀。從戲劇的觀點切入去了解莎士比亞,會有不同的收穫與理解。我自己是在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念博士時開始研究莎士比亞,深深地體會到文學系和戲劇系對於莎士比亞在理解上的差異。

  有一次我在研究莎士比亞劇中丑角的角色變化時,看到一篇學者從文學角度分析的文章,説莎士比亞劇中的丑角隨著莎士比亞年齡的增長,哲學思想的成熟,而改變。所以比起早期喜劇劇中的丑角,晚期如《李爾王》中的丑角刪除了所有的雜耍取鬧,增加了哲學性。我覺得寫得很有道理。

  後來從劇場實務的角度研究,發現莎士比亞劇團大約在排演《皆大歡喜》時,把以前演小丑的演員解雇了。原來的丑角是一位擅長雜耍特技的肢體型演員,後來換的演員羅伯特阿爾敏(Robert Armin)比較擅長語言。我自己編劇,最了解,換一個演員就換一種寫法。原來這個謎,用最務實的方式就這麼簡單解開了。

  對我來説,要從事戲劇這個行業,必須熟知莎士比亞,他不只是一代宗師,他是全時代宗師。他劇中所描寫的人性與人生,深刻到無可挑剔的地步。要學習戲劇,要看莎士比亞;要學習人生,也要看莎士比亞。而他樣式之多,從喜劇到悲劇到歷史劇,到晚期難以歸類的浪漫劇,像是一個戲劇的大宇宙,也是人生的大宇宙,人性的大世界。我們多麼慶倖,莎士比亞的所有劇本都流傳下來了。如同他自己在第十八號十四行詩中所寫的:

  你的永恒之夏不會褪色;你不會失去你的俊美的儀容;死神不能誇説你在他的陰影裏面走著,如果你在這不朽的詩句裏獲得了永生;只要人們能呼吸,眼睛能看東西,此詩就會不朽,使你永久生存下去。(梁實秋譯)(賴聲川 華人編劇/導演 注:標題為編者所加)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