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賴聲川:莎士比亞從大眾娛樂到偉大經典

2014年04月23日 14:00:0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3 平行線的複式結構

  結構之奧妙:莎士比亞作品的結構,雖然有精彩的情境轉折及高潮,並不完全像現在好萊塢大片的結構方式。真正研究進去,你會發現莎士比亞的編劇方法是一種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的混合體。他經常被歸類于文藝復興時代,但這不完全正確。英國進入文藝復興遠比義大利、法國晚。我們可以推測莎士比亞童年所接觸的戲劇絕對不是文藝復興的戲劇作品,而是更早時代的産物,屬於中世紀後期的英國民間演出。

  在這些劇種之中,有許多複雜的元素。時間和空間是可以重疊的,人物可以隨時穿梭在不同的時空之中,是極為自由也極為複雜的一種結構方式。有如看一幅中世紀的繪畫一樣,可能在一幅畫中有許多不同角度的故事同時在進行。而文藝復興講求的是回歸希臘羅馬時代的單一劇情,這是不同的世界觀,不同的藝術觀。

  文藝復興意味著秩序、單一;中世紀意味著並置、延伸。這兩種體系巧妙地被結合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對我來説,這就是莎士比亞戲劇最精彩獨特的一點,讓它與眾不同,也無法模倣,因為他那麼巧妙地解開了“單一”和“複式”如何共存的謎題。

  《哈姆雷特》的故事是王子復仇記,但不是一個王子要復仇,是三個王子:哈姆雷特、雷歐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三位青年都必須為自己父親之死而復仇,形成一種平行線同時前進的複式結構。所以故事的方向就如同文藝復興所講求的單一方向為主,但以三條支線走同一個方向的方式進行,有如用架起平行的鏡子來相映照。故事在往前走,在行進中累積了故事的進展,在相對映照之中,更是從對比中照出不可思議的戲劇力量。這兩者加起來,是一種空前絕後的戲劇形式。加上前面所述的無韻詩體,文字上極致的造詣,創造出莎士比亞這一朵無人相比的燦爛花朵。

  “平行線的複式結構”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處處可見:《仲夏夜之夢》故事發生在一個國王的婚禮前夕,兩對戀人在愛情上産生複雜的變化,同時,森林中工人們正準備演出一個古代愛情故事。國王與王后、年輕情侶、戲中戲的忠貞愛人,這三部平行進行的劇情,框中有框,形成平行線的鏡子相照,讓愛情的不可靠性放大到無限倍數。而且,《仲夏夜之夢》的首演居然是在一個貴族的婚禮中,由莎士比亞獻上這一部質疑愛情的戲給新人,這是何等先鋒而偉大的作為!演出的行為本身又增加了一個框外框。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