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念臺詞快速有輕重
莎士比亞所使用的語言並不是寫實的英文,而是一種特殊的“無韻詩”體(Blank Verse),以所謂的輕重五腳句(Iambic Pentameter)為寫作基本單位進行。那就是每一行有十個音節,念誦時原則上是“輕-重-輕-重-”的方式進行。看看《理查三世》著名的開場白為例(我用大寫表現重音——需要念快一點才見效):
Now IS 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 Made GLORious SUMmer BY this SUN of YORK
(現在已到我們不滿狀態的冬天/ 因約克的太陽“兒子”而變成燦爛的夏日)
這樣的節奏形成一種快速如歌唱般的韻律,能夠充分發揮英文這個語言的特色,展現風情萬種的語言變化,尤其是英文中可以不斷延長詞句來形容一件事情或心情的特色。
莎士比亞的文字在這樣一個架構中被發揚到極致。我們應該了解,無韻詩體並不是一個寫實的語法,但是在莎士比亞的筆下,演員必須把它當成寫實的情緒在表演。所以,雖然是詩,雖然有其與現實疏離的本質,但在表演上,它仍然是貼近生活中的語言與情緒,如同京劇表演一樣的道理。
但跟京劇相反的,在正確的詮釋之下,無韻詩的表演方式是非常快速的,行雲流水的,不給太多時間讓觀眾玩味那其中的語言文字意境。這也就是為什麼莎士比亞的作品被改成京劇時會有些障礙,因為戲劇速度的不同,文字與情節展開的速度也不同。
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開場獨白中,演員説得很清楚:這部戲演出的長度是兩小時(the two hours traffic of our stage)。如果不飛速念臺詞,這部戲很容易可以變成四小時長。從這些最真實的線索,莎士比亞自己的話,我們可以更理解當時的演出情況及意義。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