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淘寶臺灣館,能讓誰淘到寶 ?

2013年12月30日 08:33: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魅力商品”有望賣好價錢

  日前,臺灣“主計處”公佈的工商普查報告顯示,2006年到2011年,臺灣傳統零售店面家數從27萬減少到不足26萬,而網路零售家數卻增加了1倍,達到1.5萬家,網路銷售金額增加了近兩倍。新舊轉換之間,加上島內的市場消費潛力所限,一些原本專注島內的中小企業看到了新的商業契機,盯向了大陸市場。

  眾多特色鮮明的中小臺企塑造了臺灣商業文明,同時受制于規模不大等因素,無力到大陸開拓市場。如今到了網路行銷的新時代,“C2B(消費者對商家)模式”成了彎道超車的法寶。“臺灣館”這個由“網商大鱷”搭建的商業聚合平臺,有望成為他們借機起飛的“巨型航母”。象嶼集團董事長王龍雛也表示,電子商務可以帶領臺灣中小企業的“魅力商品”進軍大陸市場。

  看到不少臺商對“臺灣館”寄予厚望,希望通過它進一步拓展臺灣商品在大陸市場的銷路,淘寶網在平臺的搭建方面也是不遺餘力。除了聚攏買家,淘寶網也大力挖角臺灣賣家:先是和玉山銀行串接支付寶,提供兩岸支付通的金流服務,讓臺灣賣家只要建置購物平臺,就可以出貨大陸,收取新台幣,不用再到北京或杭州開戶,還要找擔保人。此外,由於淘寶網上的臺灣商品很多,卻不全然是正版商品。“臺灣館”則承擔起“官方認證”的責任,只有經過合法打稅、通關報關的臺灣商品,才能在上面銷售。

  一片烏魚子在雲林的産地價大約5000元。“過個水”進入大陸,銷售價1萬元起跳。莊國勝對稀有的烏魚子賣個好價並不奇怪,聽説一片在大陸要賣到人民幣2000多元,還是嚇一大跳。“臺灣館”上線了,他和同業小夥伴們的春天也來了。

  網路時代“無言的結局”?

  在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看來,電子商務成為2013年兩岸經濟合作的新亮點,從“光棍節”的爆量成交金額到“臺灣館”的上線,進一步炒熱了兩岸電子商務往來與合作,也將兩岸新經濟合作推向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不過,餅做大了,卻不見得分得著。臺灣業者看在眼裏,急在心上。淘寶臺灣館上線,5000元的烏魚子“過個水”可賣到1萬元,商機自是無限,可中間利潤差價臺灣方面卻賺不到。一個重要原因是臺灣網購第三方支付法令落伍,當局慢半拍,遲遲不開放非金融機構第三方支付,淘寶網瞅得契機得以入島入戶,搶佔先機。

  在相關業者的大力呼籲下,臺“經濟部”總算要擬定“第三方支付服務管理法草案”。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即便已開放第三方支付,沒有貨貿協議,島內民眾購物再多,臺灣方面也收不到一毛錢的稅金;而服貿協議遭卡關,臺灣企業去不了大陸,無法開創網購事業與淘寶們競爭,民眾只能透過大陸第三方支付購物,利潤自然也輪不到島內拿。

  有媒體就忍不住嗆聲説,面對網路新時代,臺灣不進則退。處處防杜、自我限縮,最後的結局將是被進一步空洞化的“無言的結局”。這邊商機無限日新月異,那邊服貿協議還躺在“立法院”睡大覺。但政治卡壓,卡得了臺灣卻卡不了大陸,臺灣人只好眼睜睜看著錢財流失,怪誰?(記者 任成琦 吳亞明)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