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年輕人到底該掙多少錢?

2012年12月26日 08:32: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名詞解釋

  22K:K代表千,指大學畢業生起薪為2.2萬元(新台幣,下同)。

  社會“新鮮人”:即初次踏入職場的畢業生及退伍士兵。

  當下島內年輕人薪水偏低,當地媒體、名嘴探根究源,話題延燒到“立法院”,引發全臺灣展開大討論,勞資雙方更發生加薪與不加薪的“叫戰”。

  自嘆“寒薪”茹苦

  如果按大陸標準,22K不低了,但在臺灣卻不然,一是2.2萬元還低於十幾年前的起薪,其二,以臺灣消費水準,月薪22K生活清苦。

  22K在臺北能過怎樣的日子?

  先看吃住行,很一般的快餐100元,地鐵票16至65元不等,單身公寓一居室約1.1萬元,如自己做飯,一棵高麗菜七八十元。

  有媒體計算,普通上班族一個月吃住行,最省也要1.7萬餘元,加上電話費、網路費或買書、零食之類,基本沒結余。如果不請人吃飯,不買衣服,剛好維持開銷,“月光”是肯定的。至於存錢、理財,那是遙不可及,想買房更是天方夜譚。

  一位媒體同行告訴記者,10多年前大學生起薪約25K,現在才22K,薪水縮了,物價卻不知漲了多少。剛出道的記者月薪也就3萬多元,比10年前還少。詢問臺北人,普遍的回答是22K太低了,目前臺灣法定的最低月薪是18780元。

  薪資爭論各執一詞

  一名頭頂臺大法律系研究生光環的畢業生應徵法務助理,僱主開價22K,這讓他有被羞辱的感覺。對此,不同的人觀點差異很大。

  很多人為年輕學子鳴不平,臺大副教授辛炳隆表示,企業把薪資壓太低,當局又沒辦法伸援手,年輕人在很多公共政策中並沒發言權,“這是很可憐的事”。也有人説年輕人抗壓力弱,“草莓族”從小備受呵護,溫室長大,進入社會一捏就傷。某名嘴就在電視上表示,如果是他,只願給1.9萬元的月薪。多數僱主的態度則是:景氣不好,企業加薪無能為力!

  兩位大老闆還隔空嗆了起來。味全董事長魏應充説,不管企業有無獲利,都應加薪。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表示不能同意。“行業本身競爭力要夠,如果企業虧光了,還怎麼加薪?”

  卸任的蕭萬長説,經濟在發展,哪的薪水是停滯不漲的?22K現象不正常。他呼籲企業提薪,否則人才會外流。

  在位高官們夾在兩頭難表態。馬英九曾呼籲企業加薪,建議讓新鮮人每月40K,只有極少數企業響應,效益好的臺積電也只是同意微調。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則公開表示:“40K不可能,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有的企業主甚至反嗆當局沒能力治理經濟,卻讓企業大出血。

  牽涉複雜一時無解

  薪水的事牽涉千家萬戶,但薪水的麻團誰也解不開。

  日前在臺北舉辦的一次會議上,勞工團體抗議薪資過低,當時某公司董事長竟説:“再吵,連15K都沒有!”此言一齣,眾聲撻伐。有人憤憤然:連15K都拿不到,那接著就只能是革命了。

  臺北商院校長賴振昌説,年輕人對待遇的要求,不是非分的妄想。他們要的只是工作上應有的報酬,不是資方的恩賜。

  看來,年輕人不服氣的是,好不容易上班了,起薪卻低於十幾年前。22K現象説明經濟發展力的衰退。這個問題牽涉更廣,臺北朋友説,要讓經濟一下子提上去,李國鼎、趙耀東來也沒轍。“渾身是病,渾身是勁”,這或許就是當下臺灣的經濟境況。

  日子難過天天過,年年難過年年過。並不是每個人初出茅廬就只能領22K的。在這場爭論中,多數人選擇了沉默。臺灣大學的同學説,起薪雖低,熬一熬就過去了。“先求有,再求好吧。”

  臺灣人力專家建議,面對就業市場持續“寒冬”,“新鮮人”切勿眼高手低,應拋開“高學歷不應從事低工作”的迷思,更不宜稍不順就辭職,應該調整心態,奮力向前。

  延伸閱讀:22K的由來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為減少失業,臺“教育部”推出大專畢業生到企業職場實習方案,每人每月薪資2.2萬元,為期1年,名額共3.4萬人。隨著官方補助結束,這批受惠者又沒工作了,失業率仍居高不下,而企業主則産生“22K就能雇用大專生”的觀念。由於景氣持續不好,22K就成為企業向職場新鮮人開出的行情價,起薪一直“起”不來了。(記者 連錦添)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