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學界“抄襲文化”不可不防

2010年08月30日 09:40:00  來源:
字號:    

  美國《世界日報》29日刊文説,臺灣多家媒體最近刊出一則碩士學位論文的抄襲案的法院通稿,此案從爆發起算至少拖了三年,才從臺北地方法院得到司法上的第一審確認,至論何時定讞或還遙不可知。但就學術精神而言,何以一樁論文抄襲案,而且還是碩士級的抄襲案如此難以確認,那麼教授級、大師級的抄襲案,若臺灣負責學術研發的“國科會主委”犯了案豈不更難處理,既有的前例是一切都可推給研究助理承擔。見微知著,而這才是臺灣學術發展是否還有希望的關鍵所在。 

  雖然臺灣東吳大學早于去年被動先做出撤銷抄襲學生的碩士學位資格,但東吳大學隨之接受這位抄襲者報考原就讀的歷史研究所,名列2010學年度碩士班甄試入學初試合格名單。這就出現了困境,負責甄選的教授們明知這位考生抄襲有案,何以依然同意報名且能入選。難道甄選流程是假的?退一步言,縱然在法律上説得過去,但東吳的校風何在? 

  再看東吳大學主任秘書的回應更值商榷,非僅漠視法院判決文所稱,有110處的高度實質相似處,且另為辯解:“林女論文涉抄襲自張女論文,是因兩人都引述海外學者研究成果,摘除引述國外學者研究部分,兩人論文仍有獨立內容,但張女清楚註明引述出處,林女可能是便宜行事、直接引述張女翻譯過的內容,且未註明出處,因文獻引述不當而被認定抄襲。”等於反咬全案不過是連環抄而已。 

  文章分析,對照受委託確認是否抄襲的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劉孔中的説法:“經他一字字比對,發現不少地方明顯超出合理使用範圍,許多引用也沒註明出處,根據著作權法,確實造成侵權。”有趣的是劉孔中指出,“如林姓被告不服,可向原校或教育部申訴,教育系統對抄襲的認定可能與法令不同。”這等同對臺灣學界的譏諷,抄襲者大有可能因認定不同而逍遙于學術評鑒之外。 

  這一件抄襲案,受害人曾向“教育部”委託成立的“高等教育評鑒基金會”投訴,要求前往東吳大學評鑒時附帶處理此案,但該會回文説,非係主管業務,不予受理。固然“高教評鑒”沒有處理抄襲案的日常業務,但案子送到府,豈有推出去的道理。雖説依法行政,學風卻隨之淪亡。 

  更可笑的是臺灣狗仔八卦知名的新聞週刊此前收到爆料,了解案情後竟以碩士學位抄襲案不那麼八卦,完全沒有報道的興趣。受害人所以會找上八卦週刊也是到處碰壁後的無奈之舉,也因有此舉,正好檢驗出八卦刊物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此案所以獲得媒體注意,多少和當事人都和“中央研究院”扯得上關係有關,受害人張孟珠是“中研院”獎助的博士培育生,抄襲者林姓博士生則短期擔任過臨時研究助理。但媒體不知抄襲者的指導教授就是“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賴惠敏,案發之初有學者相詢,卻拒絕有任何積極作為。同時也失去在第一時間明快結案的機會。此案後續或許還有高潮,依臺灣司法界的黑暗再加社會失憶症嚴重,若被告能找到“大法官”層級的關切,不是沒有可能恃其自由心證,再加上刀筆吏的功夫為之開脫。 

  學術批評風氣是否開放,能否擺脫人際關係的干擾,能否排除利益集團特別是意識形態和政治的介入,決定了學風能否端正。以碩士學位論文抄襲論,原是端正校風的自律案,何以最後會鬧上法院尋求判決,學術界何以無法明快地做出結論,這等於拱手讓出學界自律的防線,也是自我羞辱。 

  文章最後表示,臺灣學術界特別是歷史學界若無人勇於站出清理門戶、勇於站出批判學界內部的抄襲文化;若整個學術界無法建立高品質的評論制度,所謂五年新台幣500億的科研和學術投資,只會變相鼓勵抄襲和複製,欲求嚴格的學術規範以及學風的端正也註定枉然。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