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需更多熱情有勁的嘉年華精神

2010年03月11日 11:1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臺灣《中華日報》10日刊出社論《臺灣需要更多熱情有勁的嘉年華精神》。社論説,傳統節慶活動代表臺灣地區的文化特色,值得繼續保存與發揚光大。而很多“舶來”節慶已逐漸在臺灣生根。融合與多變的風貌是嘉年華的精神。這是一種樂活,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如果能夠加以推廣,臺灣應會少一些冷漠疏離,多一些互動溫馨。
 
  文章摘編如下:

  臺南縣後壁鄉土溝村,經過多年來的小區改造,已成為一個活力充沛的聚落,日前與夢想小區合辦“農村藝術嘉年華”,男女老少精心裝扮踩街遊行,把嘉年華的歡樂氣氛展現無遺。臺灣人的個性比較保守拘謹,需要舉辦更多類似活動,發揮創意與想像力,凝聚小區意識並加以發揚光大。

  “嘉年華”真正的由來已無從考證,據傳最早是希臘人的春天節慶,三天慶典的最高潮,是酒神乘著花車,隨著遊行隊伍進入城鎮,接受群眾歡呼。這個源自希臘的節慶活動,于西元前一世紀時,因羅馬帝國崛起,由羅馬人傳到歐洲各國,人們在“封齋期”─舊時復活節前四十天的準備期之前,有幾天可以稍為放縱,暫時解脫嚴格教規的束縛,後來演變成嘉年華。

  隨著海權國家的殖民與文化傳播,嘉年華已遍及全球五大洲。世界上最知名的嘉年華會,包括巴西的裏約熱內盧嘉年華、義大利的威尼斯嘉年華、美國新奧爾良嘉年華、加拿大魁北克冬季嘉年華等,都是熱情有勁活力奔放、令遊客為之瘋狂的盛會。由於民族性與文化背景不同,各地嘉年華形態大異其趣,但歡樂浪漫的元素則是必備條件。

  臺灣地區也有許多類似嘉年華的節慶活動,大致可分為中華傳統節慶、地方民俗慶典與少數民族祭典三大類。其中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為三大主要傳統節慶,也是家族團圓、享受親情的日子;由宗教與民俗傳承下來的有平溪天燈、鹽水蜂炮、東港王船祭、客家義民節,以及媽祖繞境等;少數民族為祈求農作漁獵豐收,所舉辦的豐年祭、祖靈祭、狩獵祭等,更增添臺灣文化的多元性。

  這些傳統節慶活動代表臺灣地區的文化特色,值得繼續保存與發揚光大。但隨著“地球村”觀念興起,一些外來文化不斷移入,很多“舶來”的節慶已逐漸在臺灣生根,例如耶誕節、萬聖節、情人節等,都已融入民眾生活,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與傳統節慶結合,産生更有趣質變。這種融合與多變的風貌,也就是嘉年華的精神。

  小區風情、民俗技藝、飲食饗宴,都是珍貴的文化資産,除了原有的傳統節慶之外,還可以因地制宜,透過適當設計規劃,營造出更多新興節慶活動。臺灣有一群人,正以“傻勁”與熱情打造屬於本土的嘉年華,鼓勵大家卸下冷漠面具,讓夢想起飛,以多彩多姿的裝扮和生動的表演拉近彼此的距離,這項活動已逐漸激起迴響。

  後壁鄉土溝村原已沒落凋零,但村民自覺的組成小區營造協會,加上臺南藝術大學師生與熱心人士的投入,到處充滿創意和巧思,使老舊的生活空間改造成令人驚艷的“新生活美學”。許多遊客慕名前往參觀,為土溝帶來更多蓬勃生機。

  最讓人感動的,是土溝人對小區營造的支援。這次“農村藝術嘉年華”充分體現,全村大大小小共同參與,把整個活動當成家中喜事,透過裝扮、踩街遊行自娛娛人。這是一種樂活,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如果能夠加以推廣,臺灣應會少一些冷漠疏離,多一些互動溫馨。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