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長”杜正勝近來被媒體稱為“新聞部長”,有關他的“新聞”頻頻成為媒體頭條。一會兒是送輓聯把“典型宛在”寫成“典型苑在”,一會兒又批評著名詩人余光中提倡多學文言文是“腦筋轉不過來”,是“掉隊”。結果卻被余光中反唇相譏:“我腦筋沒問題,是他腦筋轉得太快,見風轉舵”,“如果學好文言文,也不會鬧出‘典型苑在’的笑話。”
杜正勝與余光中這一番“交火”,焦點仍是臺灣中學教材中的文言文所佔比例問題。此話題在臺灣已討論多時。從杜正勝之前的“‘小橋、流水、人家’與臺灣無關,不用學”,到今日“教育部”送出“典型苑在”輓聯,余光中倡導“搶救國文”的必要性已不證自明。值得深思的倒是,力主削減文言文教材比例,盛讚“日本殖民教育”,公開支援“臺聯黨”參拜靖國神社的杜正勝,在成為最不得人心的“獨派閣員”之一、54%的臺灣民眾認為其應被撤換的情況下,仍穩坐“教育部長”的位子。原因何在?余光中一語道破:“他腦筋轉得太快!”———“及時”轉到了“臺獨”路線上。
曾幾何時,杜正勝還是一個“對中國孺慕情深”的少年,喜歡並研究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古代史。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他的“臺獨”色彩日益顯露,在擔任臺灣“教育部”顧問期間,提出了“同心圓”歷史教育規劃,聲稱臺灣的中學歷史課應改變過去以中國為中心的歷史研究及教育觀念,改從臺灣出發,先認識臺灣。2000年民進黨上臺後,杜正勝官運亨通,先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再任“教育部長”。
民進黨當局青睞杜正勝,是希望他充當教育領域“去中國化”的急先鋒。杜正勝果然“不負重托”,上任後即大幅刪減文言文教材比例,要求有“中國”名稱的學校改名,與反對“去中國化”的人士大打“口水仗”,任憑民意代表猛烈抨擊、學者專家口誅筆伐,“我自巋然不動”。
杜正勝如此肆無忌憚,皆因有恃無恐。他深知自己站在推行文化“臺獨”的最前列,雖然有時言多有失,但卻説出了許多民進黨當局領導人的“心聲”;即使有時被閣揆斥之為“話多”,但“政治正確”,“瑕不掩瑜”,民進黨怎舍得讓這樣的急先鋒下臺?!
但杜正勝卻忘了,歷史的真相不容抹煞,文化的淵源也無法割斷。臺灣島內的有識之士早就指出,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想要割裂臺灣與祖國大陸的聯繫,只能是笑話一場,最終走入死衚同。“腦筋轉得快”的杜正勝若再一意孤行,就算目前官位無憂,只怕難逃在歷史上留個“腦筋有問題”的名聲。
(來源:人民網;楠椏 《人民日報》)
編輯:季水
[責任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