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前瞻計劃”就是一筆草率的爛賬

2017年06月16日 13:3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臺灣前“經建會”綜合計劃處處長張溫波的評論指出,“前瞻建設計劃”效益評估形同一筆爛賬,作業草率令人不可思議。臺當局官員僅重視該計劃的“錢沾”分配,達到雨露均沾,卻輕忽該“計劃”創造的預期就業。面對未來8年經濟情勢低成長、低就業創造、高通膨的相對困局,庶民的感覺究竟會是失落抑或受騙,令人感嘆!

  評論摘編如下:

  臺當局“行政院”推出“前瞻基礎建設計劃”,地方官員與“中央”官員僅重視該計劃的“錢沾”分配,達到雨露均沾,卻輕忽該“計劃”創造的預期就業增量4至5萬人區間值是多或少,官方只字不提,頗令人遺憾。

  就業(或稱勞動需求)是總體經濟重要變數之一,原應納入總體經濟模型聯立求解,就可避免就業增量區間值。易言之,實質GDP等於技術進步、勞動(就業)、資本等生産要素的函數,應納入總體模型求解,以凸顯就業與實質GDP的緊密關係,更可從就業增量對實質GDP增量之比值,以及基礎建設投資8825億元(新台幣,下同)所創造的實質GDP增量9759億元,導出就業增量。

  官方指出,“前瞻”投資效益是經由總體經濟模型求解的結果。筆者據此以檢視這些效益能否成立,這並不困難。第一、臺當局名目投資增量8825億元,帶動民間名目投資增量1兆7777億元,名目GDP增量1兆731元,實質GDP增量9759億元,就業增量4至5萬人。其中民間名目投資增量遠超過名目GDP增量,不符邏輯,就可斷定沒有透過總體經濟模型求解;而名目GDP增量超過實質GDP增量的部分(2.47%),即為通貨膨脹率,官方缺乏判斷力就接受此一結果,顯見作業草率。

  尤其官方指出,臺當局名目投資增加100億元,名目GDP增量112億元,實質GDP增量108億元,意指通膨率3.7%更為離譜,並且遠超過前8年平均值。官方又指出,未來8年經濟成長率平均2.3%,低於前8年的平均值(3%)。

  就業增量區間值與總體經濟的關係明顯脫節,遑論透過總體模型求解。依市場法則,實質GDP代表總需求,市場需求擴張,生産增加,勞動引申需求(derived demand for labor)增加。就經驗而言,馬當局8年實質GDP增量1億元,就業增量約27人,對照“前瞻計劃”未來8年在同樣條件下,就業只增加4至5人,顯見後者不符邏輯,亦可印證就業增量未透過總體模型求解,作業也草率。

  就實務經驗而言,基礎建設雇用基層人力最密集,營建業佔GDP比率僅為2.38%,但其就業佔總就業比率高達7.98%,後者超過前者達5.6%,堪稱勞力最密集行業。官方推估“前瞻計劃”就業密集度過度偏低,原因何在,從未説明。假如此推估成立,那麼“前瞻計劃”僅重視“錢沾”分配,輕忽就業創造,豈非剝奪庶民福祉。

  綜上所述,“前瞻建設計劃”效益評估形同一筆爛賬,作業草率令人不可思議。面對未來8年經濟情勢低成長、低就業創造、高通膨的相對困局,庶民的感覺究竟會是失落抑或受騙,令人感嘆!(作者為臺灣前“經建”會綜合計劃處處長)

  

[責任編輯:王鑫]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