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小確幸難保?臺灣經濟進入新平庸時代

2017年02月03日 10:2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1日社論指出,臺灣“國發會”日前公佈對未來4年經濟目標,經濟成長率訂在平均2.5%至3%,臺灣“國發會”顯已認定臺灣進入“新平庸時代”,外界或許稱許 “國發會”務實,但我們擔心“新平庸心態”下,最後恐怕連小確幸都難保。

  從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不復過往強勁成長,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落入較低的經濟成長中,數年來,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固然步履蹣跚,徘徊在衰退與零成長間,即使是在金融海嘯後挺住全球經濟成長陷阱的大陸,近3年也走入緩增長的“新常態”,許多原本經濟表現強勁的發展中國家,也較過去掉了3到5個百分點的成長率。

  國際貨幣基金總裁拉加德,以及臺灣“央行”總裁彭淮南都曾形容:持續低成長的“新平庸”時代已然來臨。所謂“新平庸”是指不太好、但也不太壞的狀況。臺灣的經濟與社會氛圍就是典型的“新平庸”;金融海嘯之前幾年,年經濟成長率大致在5%到6%左右,海嘯之後,除了2010年的大反彈出現10.63%的高成長外,經濟成長率再也跨不過4%的“天險”,每年經濟成長就在1%到3%之間打轉,近兩年更淪為“保1”。

  問題是,新平庸與小確幸不會理所當然地永遠存在,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不足,生存發展必須依賴國際貿易,國際貿易需與與其他國家競合,必須具備強大的競爭能量。一旦臺當局、企業與民眾都把低成長視為常態,不思突破改變,低成長預期就會讓民眾縮減消費、企業減少投資,安於小確幸,只在新平庸中求安穩,其結果就是經濟日益下滑。臺灣又屬於已開發小型經濟體,對國際經濟變局承受力較低,但控制風險必須具備一定實力,否則很容易隨波逐流。平庸經濟的最後,可能連平庸、小確幸都無法如願。

  不幸的是,臺灣很可能正墜入向下漩渦中,民進黨執政又加劇了此一下墜趨勢。民進黨當局雖然提出各種産業政策,看似重視經濟與産業發展,但實際作為背道而馳。不論是加深勞資糾紛與提高企業成本的勞動政策,或是讓企業投資動彈不得的環保政策、被公民團體“綁架”而萬事難為的施政步伐,甚至讓企業擔心缺電的能源政策、緊縮的兩岸關係,都讓企業對“投資臺灣”更為保守與觀望。

  這點可由島內超額儲蓄金額節節高升看出。超額儲蓄是指島內儲蓄超過投資的金額;臺灣儲蓄率一直偏高,但在經濟快速成長年代,臺當局與民間投資都多,超額儲蓄問題不嚴重。但2009年金融海嘯後,每年超額儲蓄都超過1兆元(新台幣,下同),2015年更超過2兆,去年預測將達到2.6兆元,以目前的投資意願看,這個數字今年只會更高、不會變低。

  民間企業如此,政府表現亦是謹小慎微。經濟表現差,臺當局不但自我限縮于財政平衡思維,不敢大手筆祭出財政政策,更受到意識型態限制,把所有沾上“中資嫌疑”的投資往外推,讓臺灣吸引外人直接投資能力成為全球倒數幾名;在廢核神主牌陰影下,民進黨上任不久就出現限電危機,連“經濟部”都承認缺電風險高,要趕快興建緊急供電機組計劃,為了非核家園這塊神主牌,蔡當局就是非廢核不可,這等於把臺灣的供電往死裏推。

  如果我們好好盤點臺灣各種條件,可以發現臺灣仍有雄厚的本錢,雖然近年已逐漸流失中。臺灣累積數十年的製造業基礎仍在,科技産業技術亦仍足以爭鋒,民間資金雄厚,幾乎沒有外債;臺當局財政雖困窘,但債務餘額佔GDP比重只有35%,遠遠低於許多地區的70%、80%,甚至超過100%;臺灣經濟仍有奮力一搏之能力。

  但如果繼續因循舊規,不從心態上做出改變,就不可能掙脫“新平庸”,經濟恐將長期陷入低成長、甚至停滯的困境。

  臺當局應把施政重點拉回經濟,首先要暫時“忘掉”債務問題,大幅加大公共建設投資力道,提出類似當年十大建設、六年“國建”等足以提高臺灣競爭力、對臺灣有“質變”效益的建設。在民間投資方面,應排除走過頭的各種環保、土地干擾,同時調整能源政策,讓供電風險不再是影響企業投資的因素。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