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大陸“新經濟”給臺灣機遇還是挑戰?

2016年03月28日 10:2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大陸剛提出了“新經濟”的發展策略,且李克強總理在日前兩會閉幕日記者會上,就此做了詮釋,重點是表明,大陸中央要借此促進一、二、三産業全面更新升級,以實現中國大陸經濟轉型。

  臺灣《工商時報》26日社論指出:此新經濟給臺灣帶來的,究竟是能滋養的胡蘿蔔,或是來痛打的棒子,端視臺灣産業界能否整合創新,以成為大陸産業界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如果能,就可以分享大陸新經濟的新商機,否則只有挨打的份兒。換言之,關鍵在於臺灣産業界自身努力的程度如何。

  大陸中央的新經濟概念,係首度呈現于本月稍早,李克強向全國人大與政協“兩會”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之上。該報告在介紹“十三五規劃”的部分説到,要加快發展新經濟,即要推動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加快成長,以打造動力強勁的經濟增長新引擎。

  然後,在兩會閉幕日總理記者會上,有媒體提問上述報告首度提出新經濟概念這一點。李克強回應並詮釋説,新經濟是要培育新動能,促進中國經濟轉型。李克強説,新經濟的覆蓋面和內涵很廣泛,涉及一、二、三産業,不僅僅是指第三産業中的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等,也包括第二産業中的智慧製造、大規模的定制化(個性化)生産等,另外還涉及第一産業的規模化家庭農場、股份合作制(如農地承包權作價入股),外加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等。

  綜合來看,可説大陸這次新提出的新經濟概念,本質是一套經濟發展新策略,其目的是要全面優化大陸産業的生産要素配置,以提高産業的投入産出效率,進而促成産業全面更新換代和轉型升級。

  這套新策略,對臺灣來説,有可能是機會大於挑戰,即如同給臺灣的胡蘿蔔;但也可能是挑戰大於機會,而像是打在臺灣身上的棒子。如果是胡蘿蔔,那表示臺灣産業廠商有很多機會和大陸互補互利,享受新商機;若是棒子,則表示大陸“紅色供應鏈”越來越強,而給臺灣産業廠商帶來持續加大的排擠壓力。

  未來實際顯現的局面,究竟將是正面(機會較大)或是負面(挑戰較大),目前還看不清楚,因為近來發生的相關訊息或動態,是兩面都有。像大陸這次兩會所呈現的對臺經貿政策方針,是很正面的,譬如審查通過的十三五規劃綱要,強調要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鼓勵兩岸企業相互持股、合作創新、共創品牌、共拓市場。

  反而是大陸産業界,似乎不是頂重視對臺合作,而是自顧自地搶佔全球産業鏈的制高點,這讓臺灣産業界不免有些負面觀感。當前就有一個事例是,大陸首度以自有資本建設的“武漢新芯”12吋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生産廠房,已預定3月底動工建廠,這將給臺灣同業廠商帶來競爭壓力。

  除此之外,大陸華為智慧手機近來擺出“挑戰美國蘋果”架勢,卯勁投入自主技術創新,也給臺灣手機品牌廠商帶來沉重的競爭壓力。

  面對這樣的情勢,我們期盼,臺灣即將上任的新當局,能沿用馬當局的兩岸經貿協商機制,來和大陸進行相關對話溝通,並致力爭取兩岸産業合理分工安排,以增加兩岸産業合作成分,而相對降低兩岸産業相競的程度。

  但我們更期待,臺灣産業界能夠先行自力圖強,創造自身的新價值,以成為大陸産業界積極拉攏的合作對象。在這種情況下,臺灣産業界才有條件,去充分享受大陸的新經濟商機,而不會被排擠出局。

  臺灣産業界自力圖強的最佳方案,應是“行業整合創新”,也就是各行業都能分別整合其上中下游資源,進行高階研發創新,其成果由行業內廠商共用。整個行業升級了,個別廠商就不會掉隊。

  以往臺灣的自行車製造業和紡織業,都有全行業合作創新升級成功經驗。這种經驗,將來應擴大引用到所有行業。果能如此,臺灣也會打造出新經濟,而和大陸的新經濟互相輝映,當然也可以互補互利,甚至兩岸聯手拓銷全球市場,也不再是難事。

  總之,未來兩岸産業合作模式,最好是新經濟格局下的技術能力“強強聯合”。其中,臺灣因內需市場小,要更努力創新升級,這樣才能充分掌握大陸新經濟商機。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