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在“拉” 臺灣在“推”
臺積電的“無奈”登陸,折射出兩岸投資環境的變遷。有島內媒體評論説,臺積電受到了一推一拉兩股力的作用。大陸産業政策的“拉力”,讓大陸半導體産業鏈已經成形;而臺灣投資環境惡化,已成為一股“推力”,讓企業不得不採取分散風險的投資策略。
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當前成長有限,而大陸半導體市場需求則自2011年起持續擴張,到2014年底已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預估,至2017年,每年的成長率都可超過10%,顯示大陸將是全球3C和智慧手機産品的製造基地,也是快速成長的消費市場,自然吸引全球主要半導體業者積極進入。
臺積電過去的投資重心都在臺灣,但其在大陸市場的營收近些年卻持續增長。張忠謀曾説,10年前,臺積電來自中國大陸市場的營收幾乎是零,但去年已佔臺積電營收的6%,2015年預估會達8%,已超過日本,成為貢獻臺積電營收的第三大市場,排行僅在美國與臺灣之後。
另一方面,臺灣的投資環境卻長期無法改善。11月底,臺當局領導人馬英九赴臺積電中科廠參訪時,張忠謀就當面提出,限電與環保是臺灣投資環境的兩大隱憂,其中因為供電吃緊,預估2017年臺灣就可能面臨限電危機,這對半導體業的衝擊巨大;此外,臺積電籌建中科15廠時,在環評過程中曾出現波折,雖然後來通過環評,但至今仍面臨環保團體的抗議。
臺灣《經濟日報》社論認為,張忠謀提出的這兩大隱憂,不僅是臺灣半導體業面臨的問題,也是臺灣目前許多重大投資案的共同顧慮。而且,臺灣投資環境的問題不止這兩項,從行政效率不彰、法令落後、勞動力不足、政治挂帥及重大政策經常轉彎等,也都讓本地或外商企業詬病已久。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