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日報》今天發表社論説,從日本專家大前研一提出“M型社會”這個新名詞之後,立即獲得普遍的共鳴。臺灣自不例外,因為臺灣具備最佳發展M型社會的條件。
M型社會並不是突然蹦出來的新時髦理念,其所以立即引起共鳴,乃是因為它貼切地描繪了若干社會的現實相貌;而此相貌雖然突然被人點醒而受到注意,其實暗中發展已20年之久,恰與全世界開發中國家揚棄百年鎖國政策,開始摭拾臺灣的出口導向發展策略同時出現。
認真地説,這兩者並不是同時出現,而是一因、一果;M型社會正是開發中國家追尋臺灣經驗所創造出來的。在臺灣經驗裏未見M型社會,反而看到所得分配隨經濟飛躍發展而顯著改善,何以當200倍于臺灣規模的開發中國家有志一同循此而前時,卻造成貧者愈貧、富者益富的M型社會?
社論認為,這該分幾個角度來觀察。其實,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會出現M型社會。就一般貧窮落後的國家而言,當他們找到加工出口這個法寶,快速提升廉價勞動的生産力,促其經濟加速成長時,原來居於所得分配下層的多數家庭,其生活會隨著收入而明顯改善,其中還有許多能因緣際會,脫穎而出,進入更高所得階層;因此,M型社會幾與他們無關。
真正受困于M型社會現象者,乃是工資本已甚高、經濟也發展到一定程度以上者,如歐美日等先進國家,以及亞洲四小龍之類的新興工業國。這些國家的所得分配會向兩極發展;其偏低的這一極,直接受害於巨量廉價勞動推入全球市場,爭奪其原有工作,還迫使工資向下看齊,因而出現貧者愈貧的困境。
至於身為天之驕子的高所得階層,卻正是這一波全球化中最大的受惠者。其原因在於:大量廉價勞動投入生産,會直接推高資本財的報酬;其中擁有大量人力資本者,如各業的精英、專家,身價自然倍增,但擁有大量資金者,則可以力奪廉價勞動於全球各地所創造的超高利潤,資金愈是雄厚,可以賺取的報酬就益發驚人。是這兩者造就了富者益富的M型社會最令人艷羨的另一個高峰。
社論指出,臺灣的條件最為優渥;從較低的這一極看,我們與全球最大的廉價勞動輸出者關係最為密切,因而受其影響也最為深重;一方面大量廉價勞動産品充斥市場,排擠本地勞工所生産的高成本製品,另一方面大批擁有資本的企業、專家蜂擁過海淘金,同時帶走了大量島內的工作機會。於是無技術或低技術又資金貧乏者的生活,即益發不堪。
從較高的一極看;臺灣的企業家之掌握中國大陸廉價勞動資源所創造的機會,其優勢無可匹敵;即使留在臺灣的企業,如鴻海,也透過大量運輸將原材料、零組件運到對岸,及有效利用廉價勞動降低成本,而大發利市。同時,臺當局又對各種重要資産獲利如股利、證券交易所得、土地交易所得,給予全世界最慷慨的免稅或減稅優惠。
“主計處”最新調查明確證明這樣的發展趨勢:去年躋身“百萬年薪俱樂部”者連續六年增加,達到近93萬人,比五年前增加將近20萬。而年薪不到20萬元者,所佔人數不但高達120萬以上,去年還比前年增加3萬餘人,同時,低收入戶的統計數字也顯示窮人愈來愈多、增加速度愈來愈快的事實。另一方面,不久前發佈的所得分配倍數,雖然最高的五等分家庭其平均所得較最低的五等分家庭的倍數,看來有所降低,但剔除政府林林總總的各項補貼之後,倍數上升到7.46倍,比往年都高,亦足為左證。
社論認為,既知此一趨勢無可逃避,又察知促成的根本原因,就可以找出破解的絕招:就個人而言,除了積累資本之外無他。財富固然非可驟得,但人力資本則在臺灣的有利環境中盡有許多途徑可以積累。最基本的,就是在教育過程中不浪費絲毫光陰、不拘囿于抽象知識,努力充實可以配合廉價勞動創造最高價值的知識、能力、經驗。進入職場者不恥下問,多方學習,認真觀察,篤實磨煉,同樣有其用武之地。
就臺灣整體,對那些已無緣培養任何資本以分一杯羹者,唯有建立有償社會服務工作機會,令其老有所養。但除此之外,則應一面提升教育與訓練的效能,將每個工作者嚴密武裝起來,一面則開放經濟與廉價勞動充分連結,爭取每一個有利機會。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