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評社16日發表分析文章指出,在距離正式就職僅僅一週的時間點,特朗普又一次對美國政府長期奉行的“一中政策”發起了挑戰。在美國《華爾街日報》13日深夜貼出的專訪中,問及是否支援一個中國政策時,特朗普説:“一切都在談判之中,包括一個中國。”
文章摘錄如下:
事實上,如果算起特朗普去年12月2日與蔡英文通電話並隨後在“推特”上發表“臺灣總統”等相關言論、去年12月11日接受福克斯電視臺專訪時稱“我不知道我們為何不得不受一個中國政策的約束,除非我們與中國就許多事情達成交易,包括貿易”,這已經算是特朗普第三次公開質疑一中政策、衝撞一中原則底線了。正如一位大陸涉臺學者説的那樣,特朗普勝選後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臺灣問題上“放了三把火”。
特朗普曾聲稱“我完全理解一個中國政策”。實際上,迄今為止特朗普三次衝撞“一中”,反而凸顯出他不僅不理解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對一個中國原則背後所體現的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堅持,更不理解“三”在中國文化中的深刻含義。換言之,這一次特朗普第三度挑戰一中,反而凸顯出他泄了底、露了怯。
“事不過三”在中國文化中有著深刻而特殊的含義。作為一個不諳東方之道的美國“老白男”,如果説特朗普難以理解這個中國成語的意思,那麼以下兩個生動的小故事,想必特朗普應該能聽明白了。
第一個小故事是“黔驢技窮”。很久以前貴州沒有驢子這種動物,一天有人從別處牽了一頭驢子到貴州,老虎遠遠看到驢子在叫,以為這是一隻很厲害的怪物,不敢接近。後來,這老虎偷偷地走到驢子身邊,故意碰了驢子一下,驢子舉起腳來踢老虎,一次、二次、三次,每次都沒踢中。老虎才知這頭驢根本沒什麼本事,便上前想吃了它,驢子大叫:“你不要過來,我會踢人喔!”老虎大笑説:“你會的不過就是踢人,我還會吃人呢!”老虎説完就把驢子吃了。
第二個小故事是“一鼓作氣”。春秋時期,強大的齊國出兵攻打弱小的魯國。當時,作戰以擂鼓作為進攻號令,當齊軍擂第一遍鼓時,魯軍按兵不動,齊軍擂第二遍鼓時,魯軍還是沒下令,齊軍第三次準備進攻,都不見魯軍應戰,士氣大減,十分疲憊,隊伍也開始鬆散下來。這時,早就摩拳擦掌的魯軍將士奮勇出擊,齊軍來不及防備,頓時丟盔棄甲,四處潰逃。魯莊公問陣中大將曹劌,勝敵秘訣是什麼,曹劌説“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上面兩個小故事,一則是虛構的寓言,一則是真實的史實,都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事不過三”的道理。
回到特朗普身上,正如一些學者所判斷的那樣,商人出身的特朗普,精於算計,追求經濟利益,但又自負傲慢,睚眥必報,對國際政治經濟運作規則藐視不已,連國安晨報都懶得聽。可以想見,在對華問題上,他的確絞盡了腦汁,而且採納了那幾個身邊“反共挺臺”派策士的獻言,自以為拿“一中”説事就可以好好敲中方一筆,自以為中方為了息事寧人,進而輕而易舉地換取他想要的政治經濟利益。
結果證明,一中原則問題絕不是中方的“阿喀琉斯之踵”,而是中國政府與中國人民堅如盤石的信念。“面對新形勢新挑戰,要發揚鬥爭精神,既要敢於鬥爭,又要善於鬥爭”,習近平主席不久前擲地有聲地指出,在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上敢於針鋒相對,不在困難面前低頭,不在挑戰面前退縮,不拿原則做交易,不在任何壓力下吞下損害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苦果。
特朗普一而再、再而三地拿“一中”和臺灣問題大肆炒作,只會暴露出他自己的無知、笨拙與自以為是。回想一個月多前“特蔡通話”後國際輿論、兩岸輿論地震般的錯愕,特朗普每拿“一中”炒作一次,社會輿論的反應也就降溫一次。毫無疑問,其邊際效應是遞減的,這一策略也註定將黯然失效。
接下來可以預見,特朗普所領導的美國在戰略上會依然被中國重視,但在戰術上註定會被中國藐視。
因此,特朗普如果真的要想和中國好好扳手腕,不妨抽空學一學中國文化,第一課就可以從拜師基辛格博士開始,向他虛心請教一下外國英語詞典中並沒有的“Paper Tiger”一詞究竟指的是什麼意思。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