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兩岸分裂害慰安婦慘上加慘

2016年01月08日 09:4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8日發表評論説,日本與韓國日前針對慰安婦問題,達成歷史性協議,日本道歉並賠償10億日圓,由韓國政府設立慰安婦救助基金。此事傳來,臺灣大嘩,因為命運同樣悲慘,臺籍慰安婦卻得不到日本的道歉。

  日本對待臺灣及韓國態度的差異,藍營指責民進黨的“慰安婦自願説”,讓日本看扁臺灣。不想在執政後接燙手山竽的民進黨,則怪馬當局沒有早日為慰安婦討回公道。對此,評論指出,臺籍慰安婦特別悲慘的根本原因,是兩岸仍舊鬩墻,臺灣仍把對岸當敵人,藍綠兩黨都倚賴美、日“抗中”。在有求於外人的不對等關係中,臺灣怎可能為了幾位垂垂老去的慰安婦,向日本擺出強硬姿態?

  馬英九2006年訪日時,惋惜日本沒像美國一樣,訂定“保護”臺灣的《臺灣關係法》;去年10月8日蔡英文在東京“巧晤”安倍時,曾商談臺灣可否為日本堵住“他國”潛艦從東北角出入。從兩位藍綠領袖在日本的言行,都可看出他們念茲在茲的是什麼。替慰安婦爭尊嚴、爭賠償,表面上是兩黨難辭之責,但如果此事傷及日本和臺灣的關係,政治人物的取捨就可想而知了。

  當有人宣稱大陸應放棄國家主權觀念,兩岸才能和平之際,臺籍慰安婦的命運再一次提醒我們:第一,她們的悲慘源自於國家的羸弱與分裂;第二,淩虐她們、拒絕還她們公道與尊嚴的,正是一個具有堅強主權意識的民族國家;第三,能為慰安婦討回公道的,仍有賴一個強大、統一的主權國家。

  文章説,慰安婦當年的創傷固然痛苦,得不到道歉與賠償,這是第二層痛苦。但她們的經驗其實只是臺灣的縮影,臺海兩岸因為內戰、鬩墻,分別被美、日利用、糟蹋的歷史,像極了慰安婦。

  2010年8月10日日相菅直人就日本過去殖民統治朝鮮,對韓國造成的損失與苦痛表達歉意。菅直人説:“日本應對在韓國的殖民統治,深切反省並由衷致歉。”反觀被日本殖民統治更久的臺灣,至今沒等到日本的反省與道歉,臺灣人也不在意。至於二戰之後,兩岸中國人都沒得到日本絲毫賠償,更是千古奇冤。

  1951年9月,同盟國在舊金山簽訂對日和約。受日迫害最慘的中國,因兩岸分裂,又因列強對於“誰代表中國”各有意見,大陸、臺灣遂都被拒于和會之外。1952年4月28日,在美國軟硬兼施之下,《中日和約》在臺北簽字,雙方談判代表的身分極不對等。中方代表團包含葉公超外長和兩位外交部次長;日方代表則是卸任大藏大臣河田烈、臺北事務所所長、外務省亞洲局第二科科長等。戰勝方委曲求全,戰敗方高踞傲慢。談判過程中,日本以承認北京威脅中華民國,加上美國施壓,臺當局遂放棄對日要求任何賠償。“以德報怨”的真相是:兩岸鬩墻、日本得利。

  與此相比,韓國在二戰期間原是日本殖民地,並未正式向日宣戰,戰後尚且獲得賠償。但向日本宣戰的堂堂戰勝國,所獲待遇竟不如韓國。多年之後,臺灣為了發展臺灣經濟,還不得不向日本請求貸款。前後對照,天理何在?我民族尊嚴何在?

  從慰安婦問題到戰後賠償,在在都是國際政治的縱橫捭闔,都有美日聯手“抗中”的因素牽涉其中。臺灣所以尷尬,所以被日本打臉,比韓國的境遇還不如,根本原因就是兩岸分裂,而且臺灣選擇親美、親日、“抗中”,主動給予外人見縫插針、挑撥離間的機會。

  在替慰安婦爭尊嚴的問題上,臺灣該解決的不是藍綠的互責和兩黨的歧異,而是兩岸是否要繼續對立、鬩墻。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