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看惡意政治如何消磨臺灣

2015年11月12日 15:2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12日社論指出:臺灣的民主生猛有餘而深厚不足,看“習馬會”後的反應,即一目了然。“習馬會”受到國際社會一致的肯定,唯獨在臺灣,卻遭到在野黨聲嘶力竭的詆毀和質疑。蔡英文認為,“習馬會”企圖框架臺灣人民未來的選擇;但反過來看,民進黨利用惡意政治來消磨臺灣,對任何正向成果皆粗暴抹殺,這恐怕是對民主更大的戕害。文章摘編如下:

  評論説,“習馬會”基本上是不對等的,但“習馬會”最大的不對等,並不在兩岸體制之異,而是在兩岸心態之差。這包括兩個面向:一是心理上的自信與否,二是看待大局的眼光寬窄。

  首先,“習馬會”之所以成局,主要是雙方領導人都有足夠的自信:馬英九自信其任內7年推動兩岸交流的政績,可以成為穩定兩岸未來的和平之橋;而習近平樂意為化解兩岸66年敵意伸出橄欖枝。問題在於,民主臺灣近年的社會自信卻在降低,從當年“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豪氣,到今天許多人擔心“被統一”的焦慮,明顯看出心態上的變化,因而不時懷有“被矮化”、“被出賣”的恐懼,馬英九的“外省籍”身分則成為他被質疑的原罪。

  其次,就“習馬會”看,雙方除完成兩岸和平宣示的儀式,也開誠佈公晤談,並觸及“九二共識”、亞投行、兩岸熱線等人民關切之事;兩岸領導人初次會面有此成果,堪稱不易。孰料,民進黨卻抓緊馬英九在會前會的演説,不斷誣指其框限臺灣人民選擇,甚至大加撻伐。這種態度,不論是民進黨擔心影響選情而必須極力扭曲事實以扳回一城,抑或在民進黨的利己排他思維中,已失去了肯定他人成就的能力?

  近幾年,許多民眾覺得臺灣的政治越來越難以忍受,其主要原因,是政治似乎不再有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卻反而成為散播各類惡意的主要來源,污染人民心智。且看這些年民眾最常用的字眼,除了批、嗆、諷、罵,就是打臉、痛斥、杯葛、嘲諷等負面語詞;這股“詛咒政治”的肅殺之氣,從政壇蔓延到電視和網路,讓人無所遁逃,也感到難以呼吸。這次“習馬會”,獲得了近半數島內民意的支援,國際社會肯定有加;但在政壇,卻只迎得綠營鋪天蓋地的譴責,這難道是公允、理性的評價?可笑的是,在野黨一方面詆毀“習馬會”“賣臺”,一方面又嫌對岸未能趁此大手筆釋放“利多”;這種荒謬矛盾的心態,真的以為可以和島內政治一樣,可以殺聲震天地追擊或秤斤論兩地喊價嗎?

  過去7年,兩岸的太平歲月,讓民眾忘了當年“金錢外交”困境、陳水扁時代的“外交迷航”的可恥與驚駭。更讓人擔憂的是,這些年臺灣在政治上的自殘和經濟上的停滯,也把臺灣帶向更分歧、更無力進展的境地。每次執政黨邁開一步,很快就會被拖回原地;每次臺當局創造了一點成就,立刻就會被反對黨用各種抹黑戰術涂銷;每次好不容易寫下一點佳話,就會被群起而攻的詛咒渲染成惡德。臺灣這些年真的是毫無進境嗎?還是我們已經失去承認少許美好的能力?

  在分隔66年之後,兩岸領導人能坐下來抱著善意展開會談,絕非尋常之舉,那至少象徵著兩岸人民和平發展的共同嚮往。那麼,連這麼一點善意都想要加以踐踏的人,到底居心何在?我們並不懷疑民進黨有其政治夢想,只希望它的夢想能不以搗毀別人的夢想為前提!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