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颱風來得急,去得快。大半天左右的超級疾風驟雨,打亂了整個中秋假期,各地車站一度出現“逃難潮”。但昨天全臺各地除少數縣市外,多是停班停課全天放假,卻又偏偏風平浪靜,中午之後甚至可稱艷陽高照。很多放了假的民眾閒閒無事,打球逛街看電影。臺北市長柯文哲説,這種天氣放假,“對不起國家民族”。
臺灣《聯合報》30日社論説,“對不起國家民族”的放假決策,事實上幾經波折。北北基放颱風假,原先根據臺灣氣象局的風雨量預估,決定29日上午放半天假;但之後民眾的抱怨和抗議灌爆市長信箱和網路,決策遂急轉彎,改成全天放假,沒料到最後收場是“天公作美”颱風遠離。其結果,很多僱主抱怨,痛心平白損失了一天的生産力;而竊喜撈到一天假的民眾,也未必真從這額外假期中得到多少愉悅。
放錯假這一端的柯市長,自嘲“對不起國家民族”;少數決定不放假那一端的縣市長如臺南賴清德和高雄陳菊,卻被民眾罵得滿頭包。網民冷嘲熱諷抗議撻伐,連素來享高民意支援度的陳菊都招架不住,面色沉重強調“任何後果我來承擔”。平心而論,對照在艷陽天裏放假而表示慚愧的柯文哲,和決定不放假的陳菊和賴清德,能説有錯嗎?
風雨無情,原非人力所能掌控。以各地方政府放颱風假的行政程式而言,本來即應以氣象局預估的風力和雨量作為專業判準,但是,卻何以一而再、再而三齣現“放颱風假讓民眾去看電影”這樣的結局?“放與不放間,決策千萬難”,緣由何在?
説穿了,臺灣島內當今作官的“唯民意是問”,已經定案的決策只要遇上民意抱怨,常常就投降轉彎。一種類型如標榜“進步”形象的臺北市府,任何決策宣稱“公民決定”,小事諸如市立圖書館電腦可否用來玩電子遊戲,都要來個i-voting。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雖已進入網路世代,但網路民意既不代表全體民意,也不能據此即稱“公民決定”。何況,凡事都民意決定,要政府幹嘛?稍早的“波卡事件”,初期網路回應其實是十分熱烈的;但民意一升至道德高度,便踢到了全體輿論的鐵板。這次颱風假半天變全天,結果令決策者“對不起國家民族”,能説不是過度接受網路民意指揮所致?
臺灣官員決策受民意“綁架”,相當程度反映心態上的選票取向。這次北北基放假政策大轉彎,有人透露幕後過程與朱立倫的堅持有關。朱立倫的事後説明亦顯牽強,一方面稱尊重事務層級的SOP,另方面提出“整體交通及民眾整理家園需求”等並非理直氣壯的解釋。身兼國民黨主席的朱立倫,目前政治處境、政治考量如何,眾人皆知。任何決策舉動一旦受“媚俗”心態所左右,向民意投降乃屬必然。
正因臺灣官員媚俗的心態被選民看透,也因此臺灣的某類“民意”越來越強悍,越來越只重個人利益,形成“會吵的孩子有糖吃”現象。很多民眾把屬於個別家庭的責任,理直氣壯歸罪于“政府不該負責嗎”,就連接送孩子上下學的時間衝突都拿來究責于政府。也難怪具有其他地區生活經驗的人常説,臺灣民眾被寵壞了,身在福中不知福。像颱風這種天災,很多日常的應變設施無法即時發揮功能,很多人蒙受身家性命的慘重損失,很多基層的公務、工程、軍方及警消人員冒著生命危險投身救難,都未必力皆能逮。在這種情況下,卻還有“選民我最大”的網民質問:“市長不知道車票很難買嗎”,“下雨天接送小孩出了問題要誰負責”云云,一派“以個人利益為己任,置決策專業于度外”。以這樣的心態作為行政決策的“民意”基礎,真有正當性可言嗎?
颱風假風波已矣,“對不起國家民族”也只是句玩笑話,但臺灣的行政決策讓“民意淩駕專業”卻不是好玩或有趣的現象。臺灣高鐵明明已經鉅額虧損,官股主導後還是出現降價決定;軍公教退撫制度破産可期,決策者拖一天算一天;臺灣的水費、電費、公車票價,如果由i-voting決定,會出現什麼結果?該專業決斷處不敢專業,該民意決定者卻只聽從“吵得很大聲的民意”而非沉默多數的心聲,這才是政策危機所在。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