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開了太多浮誇支票的民進黨與蔡英文

2015年05月22日 08:2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22日發表社論説,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蔡英文被稱為“空心蔡”,原因是她始終説不清楚她的政治主張。同時,她的演講、談話或是文章論述,始終堆砌著漂亮的詞藻,如:公平正義、進步價值、公民參與、臺灣主體、人民、民主等等,最近一段時間,又多了區域治理、世代正義、新經濟、新農業、創意、創新等美麗語匯,但是説了半天,仍然停留在理念的層次,極少化為可以實踐操作的具體政策,或者就是停留在要打造“溝通平臺”的層次,未能形塑出實際的綱領、路徑圖,也沒有成本效益分析。

  社論摘錄如下:

  “空心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蔡英文擔任黨主席之初,一批批“進步學者”包圍了蔡英文,希望將這位學界與公務體系出身的舊官僚,憑藉著其非典型政治人物的某些特質,改造成新時代的進步政治家,成為許多人翻轉舊政治、打造新政治的寄託所在。

  “空心蔡”的故事還有第二階段。當民進黨的所謂“四大天王”年華逐漸老去、政治魅力逐漸消退時,蔡英文越來越成為民進黨的救世主,越來越接近權力的頂端。於是,回避矛盾、討好選民就成了蔡英文論述的主軸,當然也就更加鞏固、深化了她“空心蔡”的形象。

  “空心蔡”故事演化的第三階段,就是此刻這“最後一哩路”。比起2012年,擺在眼前的這場選戰,蔡英文幾乎是十拿九穩,民進黨也早就以“中央準執政黨”、“地方最多數執政黨”的姿態面對國民黨和選民。作為“準執政黨”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已經很難維持過往那種“回避矛盾”的政策模糊,必須響應選民的提問與期待,於是,蔡英文陸陸續續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支票,其中第一大部分是兩岸政策。

  蔡英文説,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就是“維持兩岸現狀”,也就是維繫臺海和平及持續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現狀,據蔡英文表示,這是兩岸關係的核心,也是民進黨重返執政後致力目標,她還信心滿滿的保證“民進黨有信心可以處理好兩岸關係,避免意外,更不會挑起矛盾、衝突和對立”。

  “維持現狀論”一齣,各方反應多是不了解蔡英文定義的兩岸現狀為何,也不知道她要如何維持現狀。一個多月過去,人們發現,蔡英文所謂的維持現狀,其實大約就是“追隨並維持美國定義的臺海現狀”。從民進黨的反中立場來看,這樣的立場是理所當然也是相對穩健的,表面上似乎可以避免重蹈陳水扁時代的“麻煩製造者”覆轍。

  然而,這卻清清楚楚是一種“失衡”的危險政策,不但將使民進黨的兩岸政策隨著中美關係的短期波動而擺蕩,也將大大提高兩岸之間發生摩擦、齟齬甚至衝突的機率,長期來看,其實也未必符合美國的根本利益。總而言之,蔡所提出的是“不確定的兩岸政策”。

  至於蔡英文的社會經濟政策,更是充滿矛盾與危險。日前,蔡英文在參訪彰濱工業區時,提到臺灣勞工“放假太多”,引發一波爭議。據了解,蔡英文在面對工商團體時,先後提出了不仇富反商、不獨尊勞工農民、不反對簽訂自貿協議、不支援豪宅稅、證所稅、奢侈稅,更不以“公平正義”損害“效率”、“競爭力”等承諾。矛盾的是,當蔡英文面對企業主大談抑制勞工福利,以維持産業競爭力的同時,卻又擺出了“進步”、“公平正義”的姿態。

  這段時間以來,蔡英文喜歡談“新經濟成長模式”,説要確認一個“以小搏大”的産業戰略主軸,她認為下一個世代引領經濟成長的主力,是中小企業,不是大企業;是有腦袋的人,不是傳統資本家;知識與創新比資本重要,因此“臺灣經濟發展不能再獨厚傳統資本家與有錢人”。坦白説,蔡英文的所謂新經濟成長模式,是揉雜反財團情結、某類型“小就是美”的生態經濟理念和知識新經濟概念的集合體,實際上完全脫離了全球經濟發展的現實,背離了世界主要國家發展戰略性産業,也完全不了解巨型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的産業鏈關係,這樣的經濟政策,只能是脫離現實的假平等、假進步政策。

  蔡英文面對中下階層與弱勢群體時,總是把“國家責任”與“分配正義”挂在嘴邊,面對環保團體更提出畫大餅的“以2025非核家園的達成為總目標”、“10年開發綠色能源500億度”和透過建立智慧電網等措施來“10年節電300億度”的新能源政策,但是卻從來説不清楚穩定財源何在,更避談整體性的財稅改革,這完全是“不負責的左派政策”。而當蔡英文轉身面對工商團體時,又反對加稅、質疑工時縮短,強調市場經濟、效率與競爭,可稱得上是“不誠實的右派政策”。

  “不確定的兩岸政策”、“不負責的左派政策”和“不誠實的右派政策”,這就是蔡英文眾多支票的實質,這樣的蔡英文,真能獲得臺灣人民和國際社會的信賴嗎?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