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華日報》24日社論指出,美國線上叫車服務Uber在舊金山成立已逾4年,中文音譯為“優步”十分傳神。“優步”去年6月進軍臺灣,挾其叫車便捷、車輛多樣、訂價靈活等優點,讓消費者為之驚艷,大有“遠來的和尚會唸經”之勢。但因違逆法令及制度,不僅消費者缺乏保障,也嚴重威脅臺灣計程車司機“小黃運匠”生計,無端攪動一池春水。
今年7月7日,臺灣計程車駕駛員工會及全民計程車司機協會,發動近千輛計程車包圍“交通部”,群情激動抗議“優步”違法經營,更有人當眾燒燬營業登記證。因“優步”悍不讓步,迫使“交通部”轉趨強硬,確認“優步”違法營運,迄本月19日已開罰480萬元(新台幣,下同),同時吊扣每車牌照兩個月,並將祭出勒令停業手段;臺當局公路總局還訂出目標:每天開罰60萬元。山雨欲來,臺當局儼然已到了和優步攤牌時刻。
近年來全球飽受低薪及高物價之苦,“分享經濟”概念趁勢崛起,諸如家中閒置房間、車輛、設備及才藝均可分享,買方享受低於行情的服務,賣方藉此貼補家計,互蒙其利。提供媒合的仲介平臺或移動 APP也勃然而興,造就許多勇於創新的科技新貴,“優步”即為車輛分享平臺翹楚。38歲的“優步”執行長卡拉尼克,是洛杉磯加州大學中輟生,迄今擁有近千億新台幣身價。谷歌風險投資部門參雜“本夢比”估計,“優步”長期估值達二千億美元。
所謂“大破而後大立”,破壞性的創新難免衝撞現有制度及法令,給傳統業者帶來競爭與痛苦。但站在鼓勵創新立場,現代國家和經濟體大多抱持寬容態度,讓創新行業在初期處於幾近“暢行無阻”的禮遇,直到站穩腳步再導入正軌,這對傳統業者雖然不公道,卻只能視為創新的必要之惡。
四年多是一段漫長時間,創新行業“優步”應已通過存活考驗,不容繼續遊走灰色地帶。吊詭的是“優步”以外資身分在臺登記“資訊服務”,實際卻經營小眾運輸,旗下車輛全為白牌車,司機也無職業駕照,其官網極力宣傳高貴不貴、優雅服務、安全可靠,但完全看不到公司所在地及客服電話,所有連絡全賴 APP及網路,任由“優步”説了算。沒事一切美好,一旦出了事,消費者連找誰理論都成問題。
臺灣“優步”何其有幸,運轉以來未出大錯,民間乃出現支援聲音。相對的,“優步”在其他國家曾發生不少憾事,強暴、搶劫、飆車所在多有,與臺灣“優步”形塑的完美形象大相徑庭,“優步”乃能在臺灣以單純平臺自居。如果類似國外的公共安全事件在臺灣發生,消費者又求償無門,指責臺當局縱容聲浪將鋪天蓋地而來,“交通部”硬起來自有道理。以美國各州為例,一旦使出公權力,“優步”最後都選擇與當局妥協,“柿子挑軟的捏”果然是硬道理。
創新要讓生活更美好,也應增加稅收,用來改善人民生活。但許多科技或流行産業,往往也是善於運用定價轉移及免稅天堂的高手,苦哈哈的公共財政只能睜著眼睛看著錢興嘆。臺灣“優步”既然服務那麼完美,想必能為臺灣增加不少稅收。“交通部”已被迫和“優步”宣戰,“財政部”豈能“在旁納涼”?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