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民主失能 臺灣的體制優勢正在流失

2014年12月16日 09:0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16日社論指出:臺灣是有“民主”而無“績效”。於是,若從“政治體制競賽”的角度看兩岸情勢,臺灣的體制優勢似在逐漸流失。

  文章説,過去,臺灣一向有“民主自由”較“一黨專政”優越的光榮感與自信心。但如今值得憂慮的卻是:如果“中國崩潰論”已漸漸退出思考可及的時間範圍,“民主失能”的臺灣要如何與中國大陸維持平衡的競合關係?

  社論認為,臺灣的“民主自由”,相較于大陸體制,在人權理念層次比較優越。而且,臺灣的民主政治是節制兩岸關係的主要杠桿,非此無以抵拒大陸統一的壓力。這些因素,皆曾是臺灣在兩岸關係中的優勢。但是,這套民主體制因實踐上的“失能”,已逐漸成為耗弱臺灣的因素,甚至使臺灣陷於難以抗衡中國大陸的困局。臺灣若繼續陷此狀態,將失去兩岸競合的因應能力,前景堪虞。

  先從政治面看。例如,中國大陸的“依憲治國”,産生了如臂使指的治理績效。相對的,臺灣的“憲政”連國家認同都呈現撕裂,且經歷“七次修憲”的“憲法”,如今又聞“修憲”之議。再者,臺灣的“憲政”操作問題,遠較“憲法”條文的問題更嚴重;例如,“立法院”的“政黨協商”,假民主之名摧毀了多數治理的憲政原則,這不啻是有民主而無憲政。

  再從經濟面看。例如,中國大陸要産業轉型就騰籠換鳥,要調節分配就以行政命令強制高薪者減薪、低薪者加薪。相對的,臺灣的民主體制,使核能政策站不住、石化工業起不來,産業政策莫衷一是,自由開放陷於自相矛盾,要加薪則只能“道德勸説”。於是,經濟政策的辯論往往淪為“罵當局”的比賽,卻始終無以建立目標、策略與路徑。

  兩岸的體制對比,約有三項特徵:一、北京有“專制紅利”,臺灣卻有“民主負荷”。二、北京有“空間紅利”,汶川地震只是區域事件,但一個“九二一地震”卻幾使臺灣動搖根本;在臺灣,一個文林苑事件演成全臺灣風潮,但大陸上的釘子戶皆是地方事件。三、北京有“人口紅利”,自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自外銷到內需,皆可運用13億人口的規模條件,大開大闔,臺灣則因人口規模小而成淺碟經濟。

  由於此種體制對比,相對而言,臺灣陷於民主政治攪亂經濟發展,經濟遲滯又回頭攪亂了民主政治的困境。例如,太陽花事件即使自譽為民主表現,但其提出的政經方案卻是封殺服貿、貨貿及自由經濟示範區,是否合理可行?

  中國大陸的體制,在文明理念上或有人批評,但如今卻已罕聞“中國崩潰論”之説,而全世界皆在思考該如何因應在“專制紅利/空間紅利/人口紅利”上表現出高度績效的中國大陸。相對而言,如前所述,臺灣的民主自由在人權理念上當然比較優越,且民主政治亦是臺灣賴以與大陸抗衡的最重要的政治杠桿;但是,“民主失能”已使民主與臺灣的生存戰略剝離,“民主”只能掀起社會風潮,卻不能解決問題。

  文章説,臺灣當然仍應以民主體制來維持兩岸競合關係。但臺灣的民主政治,不能再以撕裂為手段,不可只知選舉奪權,卻提不出救治方案;也就是説,臺灣必須能“以民主建立政績”,“失能的民主”將難以扭轉兩岸消長情勢的繼續惡化。

  文章最後説,為人民福祉計,臺灣不可自陷“成也民主/敗也民主”的悖論。必須證明:臺灣的民主政治,除了太陽花佔據“立法院”、“立委”霸佔主席臺、“政黨協商”,及使國民黨“九合一”大敗之外,還能團結民眾,共策治理方案。否則,臺灣原本具有的民主體制優勢,因內耗空轉,正在逐漸流失之中。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