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社會的老化與回春

2014年09月26日 08:5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26日社論指出,臺灣社會的老化現象越來越受關注。臺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從1993年起就超過人口比重的7%,進入所謂的“高齡化社會”;根據臺灣“國發會”估計,從1993年起經過25年,亦即2018年將因老年人口比重超過14%,正式進入“高齡社會”。接著因為與“少子化”並駕齊驅,更加速臺灣社會人口結構更快速老化,2018年後只經過7年,也就是在2025年,老年人口比重將提高到20%以上,使臺灣成為“超高齡社會”。

  臺灣人口的快速老化,將與禮記大學篇所述“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背道相馳;用比較通俗的話説,就是不但沒有“人口紅利”,反倒是人力赤字,從而成為經濟成長的限制因素。

  臺灣的老化問題,除了人口結構,也表現在社會的食安問題。生理老化的基本現象,是行動遲緩、反應遲鈍、無力妥善自處。若把社會擬人化來看,社會的老化,也大致呈現這些現象。當一個人生理老化時,常常食不下咽、消化不良;而一個社會運作老化時,食安問題層出不窮,臺灣在這兩年間出現3個重大食安事件,就是一個社會老化、無法正常運作的現象。以最近發生的餿水油事件而言,中下游廠商對於上游的原材料,由於沒有“細嚼慢咽”,以致無法分辨,甚至“囫圇吞棗”,根本不注意來源品質。更嚴重的是“飲鴆止渴”,為了小利,明知有問題還照用不誤。也正如同生理老化一般,重點不在年齡,而在於平時的保養;食安問題顯示源頭管理的規劃與落實都做得不夠,而使臺灣食安的社會年齡加速老化。

  臺灣社會的老化問題,除了在人口結構、食品安全方面快速惡化之外,在社會治安上也出現相同的嚴重問題。臺灣從前最為自豪的是社會治安良好,三更半夜在路上獨行、三兩好友到餐廳大宴小酌,心裏都不會有行動的挂慮,更不用擔心有生命的威脅。儘管大家也都知道當時社會有幫派,但是幫派分子即使説不上盜亦有道,民間卻有“混混怕老大、老大怕警察、警察怕長官、長官怕民代、民代怕記者、記者怕混混”的戲稱,亦即存有完整的社會生態迴圈,穩定運作。各個幫派有各自的地盤,向商家收保護費,商家把圍事費用當作向幫派繳納的特別捐,故自嘲不開店的人只繳稅給臺當局,開店多繳一個稅,小攤販們甚至自認逃稅有理,因為部分已繳給另一群人了。這雖然不是健康的現象,但卻是一個還算有秩序的狀況,至少幫派分子聽到“警察來了”就鳥獸散,而不是把警察拖出去圍毆,甚至圍毆致死。顯然臺灣社會治安也已有老化問題,不像“年輕”時那樣亂中有序,而顯得脫序失控。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