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7日發表評論説,兩岸關係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亦如雙人共舞必須相互協調。要用更新的思維和更高的格局來處理兩岸關係。
318的太陽花事件,國民黨在沉重的民意壓力下,兩岸監督條例及《服貿協議》至今仍在“立法院”動彈不得,貨貿談判及兩會互設辦事機構都將受到延宕,民進黨擺明瞭不願主動處理分離主義的立場,堅信只要贏得選舉就能迫使大陸順向調整,臺灣內政看來已成了處理兩岸關係的一大重要變數。
從大陸的角度來看,雖然“兩岸一中”及“兩岸一家親”的基本政策不變,但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動能和速度已受影響,雙方政治性對話的可能降低,“臺獨”仍是兩岸關係的最大障礙,未來兩岸關係的挑戰將大於機遇。民進黨仍在十字路口上,未來有無能力和意願調整政策都有待觀察,但“凍獨”將不是唯一的觀察指標。換句話説,大陸的兩岸關係將進入調整期,速度、策略和模式都會有所因應。
社論認為,大陸對國民黨沒有戰略意識與消極被動心態,不能説沒有判斷與評價。
對大陸來説,318事件打斷了兩岸關係的進程,當時中共內部確實是有兩種不同的思路,一是主張讓臺北自己去折騰,大陸靜待臺灣自己先理出頭緒,然後再研究如何與臺北交涉;另一則堅持應該按照大陸的步調與規畫推進,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折而灰心。如今看來是後者居於上風,習近平同意接見宋楚瑜,釋放兩岸關係重要訊息,應該與此有關。
社論指出,臺灣不能只就兩岸關係談兩岸未來,東亞局勢風雲日緊,詭譎多變,馬英九5日重申東海和平倡議,強調要以談判代替對抗,用和平解決爭端,希望凸顯臺灣的戰略價值。中國大陸崛起後,臺灣戰略地位重要性已經下降,但美國對華政策的框架並未改變,也不會放棄臺灣。美國仍將持續對臺軍售,支援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內閣級官員訪台將持續進行,民進黨轉型與否及其程度,也將受美方態度的影響。
在臺灣內部政治擠壓及東亞戰略情勢惡化雙重壓力下,兩岸政治關係更形複雜,馬當局對內、對外、對兩岸都沒有容易解決的方案,他希望促進兩岸和解、東亞和平,雖然符合各方利益,但以他對內跛腳、對外實力有限客觀情勢局限下,是高難度的挑戰。
當此艱困環境,耐心、恒心與愛心仍然是兩岸關係持續發展的主旋律,如何讓理念由構想經過醞釀而成為可行的方案,再依據各方意見加以調整,最終成為可以執行的政策交付落實。經過細膩的深思、民意的注入、認真的執行,將對兩岸關係産生深遠影響。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