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評社7月23日報道,7月21日至25日,由全國臺灣研究會、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共同舉辦的“第二十三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在青海省西寧市召開,海內外專家學者圍繞“全面增進互信深化和平發展”議題進行深入探討與交流,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所副所長,副教授陳先才發表題為《兩岸非傳統安全合作問題研究》論文。
陳先才指出,隨著兩岸互信的不斷增加,海峽兩岸簽署了20多項的合作協議,其內容包括兩岸經濟、司法、航空、海運、食品、旅遊、郵政等領域,兩岸交流不斷朝著制度化、機制化的方向邁進,這對於兩岸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要推動兩岸在非傳統領域的合作,指導思想應為思想決定行動,兩岸非傳統安全合作需要有頂層設計才行。
當前,兩岸非傳統安全合作應堅持以下指導思想:1.堅持一中框架,非傳統安全合作需要堅持一中框架的基本原則,並以合作雙贏為利益導向,以合作求互信為基本目標,實現兩岸非傳統安全合作的制度化與機制化;2.依循基本規律,在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時期,兩岸非傳統安全合作也要遵循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本規律,要遵照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的基本思路,要從合作程度較低領域逐步向合作程度較高領域的螺旋式上升過程。
基本路徑體現在五個層面:首先,要切實穩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由於兩岸問題不僅敏感而且兼具脆弱性的一面,因此,只有兩岸在充分互信的基礎上,才更有可能有意願與動力去推動兩岸非傳統領域合作的事宜。
其次,要強化兩岸制度化協商機制之建設。就兩岸交流的現況來看,兩會是兩岸授予權正式販官方管道,而且曾就兩岸非傳統安全議題進行過相關的協商,根據臺灣大陸事務委員會的相關民調,對於透過制度化協商處理兩岸交流問題,過半民眾表達支援之立場。
第三,兩岸要善於運用第二軌機制。兩岸關係之互動不能全然依賴於兩岸官方之互動,更要有諸多民間溝通管道,從而為兩岸互動累積更多的社會資本。例如兩岸之間的國共合作等政黨互動都非常重要。
第四,透過學術交流,建立合作管道。從國際社會不同行為體之間開展非傳統安全合作案例來觀察,強化學術交流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路徑。學術交流的最大功能在於為兩岸非傳統安全合作提供理論及知識儲備,還能有效增加雙方溝通及聯繫管道,以及促進雙方互動有積極的正面功能。
第五,推動建立兩岸非傳統安全合作機制。一是要強化交流,透過兩岸在非傳統安全各領域的交流來逐步累積互信互惠之基礎;二是要推動兩岸出臺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的相關法律或制度層面的規範;三是要推動兩岸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對話,對話是合作的前提,兩岸雙方要營造各種條件,推動兩岸在非傳統安全議題之對話開展;四是建立起有效的溝通聯繫機制,保障兩岸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順利開展的前提和制度規範;五是提升兩岸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的成效,以提升雙方合作的意願,增強雙方開展非傳統安全合作的社會民意支援基礎。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