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商時報》13日社論説:今年以來,臺灣朝野對立的情況日趨嚴重,不論是《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或《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于“立院”審查時皆陷於混亂。在這些審查會上,我們看不到理性的對話,所見者儘是攻訐漫罵的混亂場面,而這些情景已全部載入“立法院”公報,成為歷史檔案,功罪韆鞦,後世自有評論。
臺灣經濟近年來表現不佳,不但出口成長不如韓國,外商投資也不如以往,島內民眾實質薪資更是連年倒退。面對這個問題,執政黨認為臺灣經濟不夠自由、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太少是導致成長趨緩的主因,於是著手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並洽簽兩岸自由貿易協定。4年前兩岸已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近幾年在這一架構協議下,洽談服務貿易及貨品貿易兩協定,原以為兩岸自由貿易協定塵埃落定後,與美、歐、日的自由貿易協定即可水到渠成,恢復昔日成長動能。
豈料,服貿協議在“立院”審查舉步維艱,幾次審查失控的場面連“立法院”公報也無以名狀,僅寫下“現場一片混亂”六個字,這應該已創下有史以來“立法院”公報的紀錄。平常一場委員會審查下來,詢答所記錄的內容起碼有八、九十頁,但今年以來就有數場委員會的記錄僅這區區6個字“現場一片混亂”,朝野互信蕩然已盡在6字之中。比起臺灣無法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失控的“立法院”更加令人憂心。
鋻於“立院”臨時會開議在即,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日前召開政策擴大會議宣示要為人民守住防線,面對臨時會要處理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示範區特別條例,臨時會將是一場激烈的戰鬥。其用語也許過激,但平心而論,蔡主席有些見解是有道理的,例如她主張自由貿易的開放必須要有節奏,她呼籲決策者正視大陸農産品進入示範區對臺灣農業的衝擊,她同時也提醒各類園區漫無限制的延伸為示範區將讓既有産業體制四分五裂,産業的發展重點在産業而不在園區。
依目前在“立院”待審的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未來示範區的主管機關是經濟部,而現行自由貿易港區為交通部主管,科學園區為科技部所屬,農業生技園區隸屬農委會,未來當它們都成了示範區,則又歸經濟部管,蔡英文質疑産業體制四分五裂,實非虛言。再者,示範區進口未開放的大陸農産品,對進駐的加工食品業者固然有益,但産銷之間若未搭配島內農産品,農民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執政黨一再認為自由化是提升臺灣經濟動能的良方,殊不知自由化是兩面刃,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裏茲(Joseph.E.Stiglitz)早已實證自由化未必帶來更快的成長或更多的投資,沒有節奏的自由化,風險不可謂不大。
不過,社論也説,我們也要替臺灣“行政院”説説話。今年4月“立院”要求示範區特別條例進入實質審查前應召開5場公聽會,“國發會”主委管中閔于5場公聽會結束後,從善如流,將原草案中可能引起圈地疑慮的區段徵收等條文全數刪除,另外原草案中加速環評、放寬保育類動物輸入、簡易加工內銷一成免稅等外界有疑慮的條文,也全數加以調整。對於“行政院”善意的回應,在野黨理應予以肯定才是,然而近日蔡英文時而奚落其為黑箱,時而揶揄其為無厘頭,完全無視于近兩個月“行政院”的努力,如此朝野如何能良性互動?“立院”如何理性對話?
果然,臺灣“府院”隨後也反唇相譏,對於示範區特別條例于立院上會期只審了3條,馬英九表示全世界沒有在野黨會用這樣的少數暴力杯葛,這是扭曲事實的政治操作。“國發會”主委管中閔也召開記者會以“提出三大呼籲,粉碎四大謬誤”全力反擊,他以“刻意戴著墨鏡看事情,黃金也會看成瀝青”嘲諷那些永遠聽不進臺當局回應,永遠堅持錯誤資訊者。
管中閔雖然在記者會表示,不要把政策辯論變成一場戰鬥,但簡報首頁的標語“要實質,不要空心,要經濟,不要政治”,行文之間,一語雙關,已然向在野黨宣戰。
朝野如果能就事論事,兩岸服貿、示範區特別條例早就可以在理性的對話中完成三讀,但遺憾的是,近期朝野根本無法對話,對於“行政院”善意的回應,在野黨充耳不聞,而面對在野黨的建言,執政黨也未必買單。蔡英文日前呼籲“執政黨停止抹黑與攻擊”,“國發會”旋以“拒絕充滿不實指控的惡意污衊”還以顏色,針鋒相對至此,那些攸關臺灣經濟前景的法案再開10次臨時會,恐怕也過不了關,“立法院”公報“現場一片混亂”6字還會有續集。
這些年臺灣決策高層經常憂心隨著中、韓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臺灣將被邊緣化,但誠如史迪格裏茲所言,自由化未必帶來更快的成長及更多的投資。以此觀之,今天臺灣經濟的隱憂不在中、韓而在蕭墻之內,不在FTA簽得少而在於朝野陷入永無休止的爭鬥,這些政治爭鬥嚇走的外商,更甚于沒有FTA所失去的商機。如果這一代政治人物不怕成為臺灣經濟史上的罪人,那就繼續鬧吧,“立法院公報”煌煌史筆,將會留下你們所有可恥的記錄。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