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6日發表署名為陳奕璇的評論文章説,“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原本只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附屬協議,但仔細觀看現今社會,卻忘記當初“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目的,反而被“反服貿”的聲浪所掩蓋,導致各式各樣的花招盡出,各式各樣的“懶人包”充斥眼底。
“太陽花學運”已失焦點
臺灣學生為自己的觀點,站出來發聲,走上街頭,原是公民自由權利,但佔領“立法院”議事場所,攻佔“行政院”,難道這屬於民主政治的一環?“公民運動”莫非是種流行,莫非是種“熱潮”?
佔領“立法院”議事殿堂,絕對不能被允許;議事程式要順利進行,臺當局行政效率才不會有所延誤,今日,“太陽花”學運,一開始用激烈的手段,採取佔領“立法院”的方式,脅迫當政者,非向其訴求妥協和低頭不可,這早已失了“公民社會”應有的風範;“學運”需要單純化,且目標清楚,而非是無限上綱,運用錯誤的方式,來達成目的。
“民主政治”並非妥協藝術的化身
3月18日佔領“立法院”,3月23日進攻“行政院”,到3月30日的“330大遊行”,演變至今,學生的訴求一直在變,抗議手段有逐漸激化的傾向。而馬英九已召開記者會,針對學運訴求,提出響應,但學生依舊認為“不能接受”;如此僵局,該何去何從?此外,從民進黨的網站新聞不難發現,每次的“公民運動”,都有他們大肆地宣傳鼓噪,呼籲網民加入,強調讓每個人參與改革臺灣“民主政治”的歷史過程,再加上5月正是民進黨黨魁之爭,於是蘇貞昌、蔡英文、謝長廷,都參與“太陽花學運”的遊行,試圖利用學生,來塑造“民族救星”的形象。
由此可看出,蘇貞昌是現任的民進黨黨主席,承襲過往的從政包袱,讓他無法大展拳腳,他需要“學運”,來改變過往民進黨黨員的印象;蔡英文學者出身,參加“學運”,只是再度強化她改革民進黨的“清新”形象,為自己在黨魁與2016年“總統大選”來鋪路;至於,謝長廷也只是為了“個人恩怨”,以及未來民進黨內子弟兵著想,勢必需要放手一搏,利用“學運”,來重振過往民進黨內支援度。
此三人各自有打算,“學運”是他們利用的工具,就如同蔡英文曾提過“政黨已淪為載具”,那麼實際上“學運已淪為贏取個人利益的武器”!
“政黨利益”不該強加於學運
綠營人士不斷杯葛議事程式,再試圖創造話題,來爭取青年族群的支援,但卻忘記臺灣的運作,不可只是為政黨利益,而是要為“民眾”的福祉著想;更不該針對臺當局施政為“反對而反對”,用此來擴張反對臺當局的力量。
假若利用學運,來號召青年族群的擁戴,那是大錯特錯的行為。更不可只為個人政黨利益來挑弄學生反政府的情結;因此,“學運”真若無政黨介入,那就讓它儘早和平落幕。
“逢中必反”臺灣將走不出自己的路
兩岸關係不能倒退,“逢中必反”也只會成為兩岸經貿關係的絆腳石;民進黨不能每次碰到“大陸”就群起激憤,走向街頭。相信臺灣勢必會走出自己的路,在此之前,“大陸”不就是臺灣貿易夥伴的其中之一。臺灣目前已跟紐西蘭(ANZTEC)、新加坡(ASTEP)等國家簽訂FTA,這對於臺灣未來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或者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都將有所幫助;更何況是臺灣和中國大陸,雙方“經貿關係”的穩健發展,才能讓臺灣立足亞太地區不致被經濟邊緣化。
經貿關係的穩定,並不會“促統”,也不會造成“過度的依賴”,因為臺灣有自己優勢産業,不需依靠外界的幫助,能夠在國際貿易競爭下生存。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