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對兩岸新聞交流:固步自封還是自信開放?

2014年02月26日 09:1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日前,在一場名為“中資/中國因素與港臺媒體”的學術研討會上,兩岸新聞交流的議題成為了討論焦點。在這場研討會上,臺灣新聞記者協會的代表表示,兩岸開放媒體互設常駐機構完全不符合臺灣的公共利益,也無法改變資訊不能自由流通的狀況。這位記協的代表説,兩岸媒體常駐不能促進臺灣的民主多元價值,臺灣媒體在大陸採訪沒有新聞自由,大陸方面對記者的報導、行動多所控制,兩岸資訊不流通,因此,開設常駐機構對臺灣社會沒有幫助。對此,臺灣《旺報》26日社評表示:很明顯的,長期主張新聞自由、保障新聞從業人員權益的臺灣記協,竟成反對兩岸開放媒體互設常駐機構的保守勢力。

  社評説,記協代表的發言,確實代表臺灣一部分人的想法,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憂慮,但是,我們不得不指出,這種自我封閉的態度才是真正不符合“臺灣的公共利益”,無助於落實民主多元價值的作法,同時,這種只針對大陸方面新聞政策進行批判的觀點,也未必符合兩岸新聞交流的歷史和現況。

  要深入了解兩岸新聞交流這個議題,還是應該從歷史説起。事實上,兩岸新聞的交流與開放,是由大陸方面開始啟動。1987年,大陸率先宣佈歡迎臺灣記者前往大陸採訪,徐璐、李永得的大陸行,可説是臺灣新聞史上的大事。1993年,大陸又單方面開放臺灣記者前往大陸不間斷採訪,也就是現行的“駐點採訪”。爾後,大陸國臺辦又接連推出下放臺灣記者赴大陸採訪審批權、延長檯灣記者駐點時間等措施,大陸方面的這些政策,總的方向正是要使臺灣記者前往大陸採訪更為便利。

  相反的,臺灣歷屆當局對於大陸媒體與記者來臺,始終是心態上戒慎恐懼,政策上戒急用忍。臺灣直到2000年底才有條件允許大陸媒體來臺駐點採訪,至今開放來臺駐點採訪的大陸媒體可説少到不成比例。2005年4月,《人民日報》和新華社記者更被當時的民進黨當局下令禁止赴臺,直至2008年7月馬英九執政後才獲得恢復。馬英九上臺以來,臺當局確實在兩岸新聞交流上作了許多努力,比如增加大陸地方赴臺駐點採訪,延長赴臺駐點採訪時間,放寬大陸駐點記者前往臺北以外地區採訪,但是,仍存在許多值得努力改善的空間。

  再從歷史談到現況。如今,臺灣記者前往大陸採訪除駐點外,已無須審批;駐點採訪一次最長可延至半年,期間可自由出入,多次往返。大陸已累計批准十多家臺灣媒體在大陸重要城市駐點採訪,前往大陸採訪的記者人次成千上萬。但是,目前這種兩岸記者駐點採訪的模式仍存在相當的問題,不利於兩岸的相互理解與交流。比如,大陸媒體赴臺駐點人數、時間和採訪地域都受到限制,不但增加成本,新聞採訪工作也因此缺乏連續性、穩定性和深入性、廣泛性。

  也由於兩岸媒體採訪的常態化、正常化尚未實現,長期往來兩岸的媒體人在家庭、生活、醫療等方面的問題都難以獲得妥善的解決,這對於新聞品質的提升,相信也會有很大的影響。同時,在大陸媒體赴臺採訪、駐點均受到相當限制的情況下,兩岸媒體人的實務交流、經驗分享自然同樣受到限制。不論從強化新聞專業、還是從傳遞臺灣價值的角度來看,都是相當可惜的。

  在兩岸新聞交流上採取“自我封閉”的作為,其實是假新聞自由之名,卻在實際上扼殺了新聞自由。高舉新聞自由的大旗,而以大陸缺乏新聞自由為理由,限制大陸媒體在臺灣的新聞採訪,不正表現了媒體封鎖派在理念上的自我矛盾?高喊捍衛臺灣自由民主多元的口號,卻處處自我設限,盡可能地將大陸媒體隔絕在臺灣境外,不正是自我放棄了讓大陸媒體人士深入了解臺灣政治社會制度優點的機會?不正是對臺灣自由民主體制與價值缺乏自信的表現?大陸媒體機構在臺常駐,或許的確會增加大陸觀點在臺灣傳播的機會,但是難道臺灣所自豪的價值多元,竟然是刻意排除大陸觀點的假多元、真偏狹嗎?

  事實上,只要我們持平的去認識大陸媒體的實況與特點,我們自然會發現,兩岸雖然在政治制度、媒體環境等方面有所不同,但許多大陸媒體人同樣追求新聞專業,突破禁忌追求真相真理,並在許多專業領域有著相當突出的表現。兩岸媒體各有所長,應當通過交流分享經驗、共謀向上發展,而絕不應該固步自封,閉關自守。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