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在今年的元旦賀詞中,再度強調要全力拼經濟,並期望打破兩岸僵局、深化兩岸合作、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同時也端出公共投資、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大規模土地活化和都市更新來刺激經濟,也就是要三箭齊發,有人認為是仿傚日本首相安倍“三支箭”的經濟政策。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7日發表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李沃墻撰寫的文章説,臺灣要提振經濟,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除了這三箭外,就是要讓兩岸服貿協議儘快通過。全文摘編如下:
眾所週知,臺灣服務業近年來的發展遭遇不少困境,服務業貿易産值每況愈下,産業國際競爭力逐年下降。究其因,缺乏市場、以致難以擴大經濟規模,應是難辭其咎。若要突破僵局則依賴服務業輸出,因而若能通過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協助業者拓展中國大陸市場,未來更有機會前進其他國家和地區市場,成為具國際規模的企業,帶動臺灣的經濟成長動能,應是利於多弊。
但服貿協議若未能過關,臺灣不僅在整體的經濟增長或是特別産業的發展都將陷入困境;出口成長亦將更加惡化,GDP恐難保二;再者是許多服務業的發展亦將受限而難以維繫。尤有甚者,服貿協議若不通過,將會影響兩岸互信,並衝擊貨品貿易協議的簽訂,也會殃及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完整效力,對WTO亦難以交代。而臺灣自由經濟示範區剛經“行政院”拍板定案,但服貿協議未過,未來將難與上海自貿區接軌,雙邊自由貿易合作將形成空中閣樓。
不可諱言,區域經濟合作已是當前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全球已經生效的自由貿易協定至少有384個。舉凡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歐盟(EU)、東協(ASEAN)加六、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TTI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議(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中日韓的自由貿易協定(CJK)及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等,在全球的貿易及經濟規模中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重要性不言可喻,但臺灣目前都被摒除在外。坦然言,臺灣是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高度依賴出口,無法加入區域經濟合作來改善出口絕對是出現悶經濟的重要因素之一。
眾所週知,臺灣經濟的主要競爭對手——韓國,在這幾年間已和47個國家簽訂了10個自由貿易協定,尚有不少國家正洽談中。在彼長我消的情況下,徒使臺灣在中、美、歐的出口市佔率逐漸衰退,不僅製造業,連服務業都飽受威脅。在經濟自由化、全球化的今日,倘服貿協議未過,不僅臺灣的出口增長勢將更加惡化,也會危及臺灣雙邊與多邊的經貿談判,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更不利島內企業轉型,那豈不雪上加霜?
臺當局正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盼能借此促進島內民間投資、創造就業、提振經濟景氣,應是一個充滿契機的經濟政策,亦有助於臺灣加入區域經濟合作。筆者呼籲,有志之土,應推動朝野合作,摒棄無謂的意識型態對抗、團結和諧、攜手拼經濟。加速完成ECFA各項後續協商,支援服貿協議、加值臺灣利益;同時作好自由化準備,齊全各項相關配套措施,積極與東協、歐、美、日等國洽簽FTA及加入TPP談判。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