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假油問題延燒 臺媒呼籲消費者勿需恐慌

2013年11月15日 09:2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黑心油事件爆發至今,已近一個月,延燒的情況,就像過去瘦肉精、塑化劑,雪球越滾越大、恐慌越來越深。臺灣《中央日報》15日發表專欄文章説,、隨著爭議越來越多,焦點卻似乎越來越模糊,緣因于恐慌擴散以後,消費者的信心自然動搖,形成一定程度“有理説不清”的非理性輿論。而公權力部門由於延燒範圍太廣,難求迅速滅火,以致動輒得咎。危機要如何解除,仍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

  要知道,食品檢驗需有特殊定向,針對某種可能毒素下手,始有意義;不可能像神農嘗百草,一天隨機中毒四十四次,做到百毒不“漏”的地步。何況許多先進國家和地區,也只能就某些指標,例如脂肪酸,進行檢測;至於符合指標者,是否真的純度百分百,誰也沒把握。加上現今上下游産業分工的關係,主管機關也很難在各類跨業食品之間建立防火牆,滅火工作更形困難。

  其次,食品安全問題,不比毒品或藥品,對於身體的危害機率,往往見仁見智。許多食品添加物,在國際間也不見得有具體的限制標準。如果吃食用油吃到體內亮紅燈,實際多是要“異乎常人”的大量、長期使用,才可能累積到危險的劑量。明乎此,則消費者的恐慌,或許不必如此杯弓蛇影,按照一般健康飲食的原則,多數毒素還是可以避免的。

  至於檢驗單位和臺當局當局的責任問題,可以預料,在現有經濟環境和産業分工的條件下,類如瘦肉精、塑化劑、黑心油等食安危機,必定還會層出不窮。臺當局首要任務,應在稽查最源頭的食品生産環節,例如各種進口原物料或食材,與市面上販售的數量與價格,是否相侔?如果差距太大,則其中必有攙混,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同時建立危機處理的標準程式,將有限的檢驗人力,靈活調配,以便第一時間開始行動。消費者也該鎮靜自持,平日養成健康習慣,才屬自求多福之道。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