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為了檢討大陸政策所舉辦的“華山會議”,日前的第2場次圍繞“如何處理兩岸共識”,特別邀請創造“九二共識”的臺灣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擔任引言。儘管蘇起一再強調“九二共識”的本質是在建立兩岸交流的互信基礎,而非爭辯有沒有這樣的文字或文件存在,但與會的綠營發言者卻群起堅持“九二共識已不存在”,更首度達成“未來無須處理九二共識”的共識。
對此,臺灣《中國時報》3日發表社論指出,綠營如此快速得到因為“九二共識”並不存在,所以無須予以處理的“共識”,説穿了,其實只是要發泄藍營以“九二共識”為張本,和大陸展開全方位的交流、合作,不只讓民進黨被徹底邊緣化,更因缺乏具體明確的兩岸對策,在2012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再度引恨的舊恨新仇。然而在否定“九二共識”之後,綠營的“對中政策”又是什麼?至少在第2次“華山會議”中,還是再度繳了白卷。
社論摘錄如下:
面對綠營人士如此情緒性的反應,其實,連同樣曾擔任“國安會秘書長”的邱義仁也看不下去。他在主持這場論戰的開場致詞時,就曾語重心長的指出,民進黨必須撕掉“逢中必反”的標簽,擬定策略面對大陸,讓臺灣人民相信民進黨有能力處理兩岸問題。否則,兩岸仍將是今後民進黨重返執政的最大罩門。
在當天的會場中,邱義仁的諄諄之言,儘管被與會人士反“九二共識”的情緒聲浪所蓋過。但誠如蘇起在會中的委婉提醒,“九二共識”文字的有無其實只是浪花,藍營曾借此與大陸建立互信,並蔚為交流合作的浪潮,因此“我們不應該看浪花,而是要看潮流”。民進黨的要務應該是思考如何建立民共之間的互信,而非逆著潮流反中自閉,或只會舍本逐末的爭議到底有無浪花。
這次的“華山會議”雖然未能就如何建立民共互信進行有意義的討論,但整個綠營卻也不是鐵板一塊。
事實上有感於近年來民進黨一再被“臺獨”基本教義派綁架,昧于大陸快速崛起,以及兩岸交流猿聲啼不住的潮流趨勢,以致于在兩岸議題上有意無意的自我邊緣化,不只喪失做為最主要在野黨于兩岸政策走向上應有的話語權,並因而無法得到中間選民與經濟選民的信賴,而只能在全臺性的選舉中一敗再敗。
因此,繼綠營大老謝長廷于去年9月赴陸進行破冰之旅,今年6月二度赴陸與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晤談之後,我們看到接踵著有綠營夫妻檔陳勝宏、薛淩也不掩飾的到上海參加陽信租賃(中國)公司開幕式;臺南市長賴清德則是借臺南香港航線首航之便率團赴港,並表達樂見臺南能與更多大陸城市相互直航。
而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雖然尚未有訪問陸港的規劃,但也在日前以“小英基金會”的名義,邀請大陸重量級學者來臺討論人民幣議題,並定調為“從專案了解中國”。
檢視民進黨最近這一股兩岸互動風潮,雖然還談不上成為民進黨的新版“對中政策”,但卻印證了在理解兩岸交流勢不可擋的潮流下,民進黨如果不想在兩岸議題上再被邊緣化,成為重返執政可望而不可及的“最後一哩路”,則拋棄“臺獨”包袱,以新思維形成新的可操作又可被信賴的兩岸論述,目前的確已經到了轉捩點。
民進黨勇敢面對中國大陸,其實還不應只是基於2016年大選的政治考量。超越政黨的盤算,我們認為民進黨如果越是拒絕投入兩岸賽局,則其實形同讓國民黨繼續壟斷兩岸交流的主導權與話語權,從政黨政治的角度來看,民進黨的缺席乃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面對快速崛起的大陸,既是臺灣的機會,當然也可能隱含風險,與其讓國共來決定兩岸的未來,民進黨理應加入賽局,形成紅藍綠三角的互動關係,以藍綠共識在兩岸互動中為臺灣爭取最大的利益。有理由相信,經由此一有機的互動機制,今後兩岸之間所簽著的協議與獲致的共識,才有更堅實的基礎,朝雙贏、三贏之途邁進。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兩岸的交流合作由淺入深,目前正面臨重要的分水嶺階段,客觀情勢不容臺灣倒退,當然更沒有繼續內耗的本錢。民進黨的“華山會議”開了兩次,雖然沒有新人耳目的論述,但願意面對總是好事。我們寄望未來能夠由淺入深,言之有物,這是民進黨的機會,也是她的責任。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