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外媒:2013台灣科技業應思考結構性轉型

2012年12月31日 09:4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資通訊産業是臺灣科技業的核心,過去即有人認為,由於臺灣所擁有的産制能量,已經成為全球供應鏈無可替代的一環,甚至曾因為竹科的停電,造成全球電腦供應出現斷鏈的情形。美國《世界日報》30日刊載社論指出,2013年,臺灣廠商除了自身生産研發的努力外,如何與這些國際大廠鏈結成新的競合關係,並從産業生態係尋求新定位,才是在科技業遭逢結構轉換大變化時,該有的策略思維。

  全文摘編如下: 

  資通訊産業是臺灣科技業的核心,過去即有人認為,由於臺灣所擁有的産制能量,已經成為全球供應鏈無可替代的一環,甚至曾因為竹科的停電,造成全球電腦供應出現斷鏈的情形。更有指稱,臺灣在這個産業有無可替代的地位,甚至也成了“島內安全”、“隱形防務”的一部分。 

  這自然也造就了臺灣無數的科技新貴,借著投入資通訊産業,以及資本市場的支援,可以説是名利雙收。這個族群的企業爆發力強,因此也容易在市場上獲得回報。這個族群也是股市的大明星,隨著“摩爾定律”的節奏,令市場投資人獲利頗豐。 

  然而,曾幾何時,這種情況在最近卻有了相當顯著的轉變,電子股的神話不再,盈餘大幅縮水,股價不斷向下修正。這固然與金融海嘯的後續效應有關,但更重要的是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崛起,對既有資通訊産業的生態體系造成革命性的衝擊。 

  這當中,美國的蘋果和韓國的三星成了遊戲規則的關鍵制定者,他們的策略作為也起了關鍵性的影響,iPhone5的再掀熱潮是這股趨勢的延續,蘋果和三星的專利戰、蘋果和宏達電的專利大和解,則又是另一場博弈的開端。 

  由於蘋果已逝的執行長喬布斯,幾近偏執的完美主義美學設計概念,落實在獨一、封閉的音樂載具iPod、平板電腦iPad和智慧型手機iPhone的開發上。在全球市場獲得空前的成功,再加上他自己鮮明且獨特人格的投射和造神式的行銷手法、鞠躬盡瘁的伴隨這些産品的上市。 

  這固然把蘋果産品推向資通訊産業的巔峰,卻也把市場中的電腦、手提電腦、手機等廠商,繼遭逢金融海嘯之後,又蒙受蘋果的另一重擊,使原本的産業鏈、生態係發生大震蕩。 

  蘋果雖然把生産代工主要交給臺灣廠商,但大部分利潤卻由蘋果獨享,這也是臺灣代工廠的利潤成為“毛三道四”微利的主因之一。至於唯一可與蘋果抗衡的三星,則以徹底垂直整合、降低成本的策略勝出。因此,在蘋果、三星當道的結構下,臺灣業者陷入了過去未曾有過的困境。 

  代工陷於低毛利的微利狀況,且與研發、通路幾乎絕緣;如要自創品牌,則面臨大廠層層包圍的專利網,以及資金、資源的限制。然而,蘋果和HTC的專利官司卻出現戲劇性的發展,蘋果不但撤回告訴,而且還願意與HTC化敵為友,彼此交互專利授權。 

  蘋果策略的大轉變,一般認為是蘋果重新定位與HTC的關係,由直接競爭對手轉為用來牽制三星的刺客,也就是拉攏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策略。由於三星和HTC都是採用Android系統,所以培養HTC對三星會帶來相同系統內的直接取代,其威脅更甚于蘋果。 

  此外,宏達電在智慧型手機上還同時與微軟合作,這也可以扮演為蘋果緊盯潛在對手的角色。因此,蘋果和HTC的和解與合作,當然是雙方競合策略的一環,而HTC處境的轉變,則是自身努力才有機會成為蘋果的刺客夥伴。這可以再次提供臺灣廠商作為轉型突破的參考。 

  下一個資通訊的策略性産品則是超大尺寸且能整合電腦、通訊功能于一機,攻佔客廳的大尺寸電視。在這方面,三星和蘋果依然扮演主要角色。臺灣廠商除了自身生産研發的努力外,如何與這些國際大廠鏈結成新的競合關係,並從産業生態係尋求新定位,才是在科技業遭逢結構轉換大變化時,該有的策略思維。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