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以來,海峽兩岸關係經歷過風雨坎坷的遏制“臺獨”分裂活動的高危期,迎來了撥雲見日、雨過天晴的和平發展新時期。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博導,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翌鵬今日在華廣網刊文表示,堅持“以人為本”,貫徹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這一戰略思想也體現于對臺方針政策和兩岸關係實踐中。
全文內容如下:
黨的十六大以來,海峽兩岸關係經歷過風雨坎坷的遏制“臺獨”分裂活動的高危期,迎來了撥雲見日、雨過天晴的和平發展新時期。回顧過去十年的兩岸關係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大陸之所以能夠取得反對和遏制“臺獨”鬥爭的勝利,之所以能夠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都與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客觀分析臺灣問題整體形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規律,與時俱進地提出和調整對臺方針政策有直接關係。堅持“以人為本”,貫徹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這一戰略思想也體現于對臺方針政策和兩岸關係實踐中。
第一,“以人為本”體現于解決臺灣問題與堅持和平發展的戰略思考中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就已經提出,中國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兩岸同胞理應攜手維護好、建設好我們的共同家園。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真誠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臺海地區謀和平。在2008年12月31日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三十週年的講話中,胡錦濤總書記更明確指出,解決臺灣問題的目的是維護和確保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追求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幸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陸對臺政策思維中越來越重視“為兩岸同胞謀福祉”,越來越強調“追求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幸福,越來越關注建設“共同家園”,凸顯了大陸並不是為解決臺灣問題而解決臺灣問題,而是體現了對民族、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這也是過去十年的對臺政策格局越來越大、眼光越來越長遠、策略越來越務實的重要原因。
第二,“以人為本”體現于對臺灣同胞的深情厚誼與殷切厚望中
兩岸雖曾隔絕多年,也歷經“臺獨”分裂勢力的挑撥,兩岸同胞之間尚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但大陸對臺灣同胞一直抱持著深厚的情誼。大陸始終認為,臺灣同胞是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臺獨”分裂活動的重要力量。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要尊重他們、信賴他們、依靠他們,即便是“對臺灣同胞在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心態和感情,對他們由於各種原因對大陸産生的誤解和隔閡”,也強調“不僅會基於同胞之愛予以充分理解和體諒,而且會採取積極的措施努力去疏導和化解”。 同樣,對於那些曾經主張過、從事過、追隨過“臺獨”的人,大陸也表示熱誠歡迎他們回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上來。由此可見,大陸在面對臺灣同胞時,不是高高在上、居高臨下,更不是頤指氣使,而是充滿信任、寄予厚望,以謙卑的態度、包容的心態去理解、去紓解、去化解疑慮,這也是為什麼臺灣多數民眾對大陸印象不斷改觀,越來越接受和理解和平發展的重要原因。
第三,“以人為本”體現于對臺灣同胞的莊嚴承諾與務實交流中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而是要落實到具體交流中,落實到臺灣同胞的切身利益上。胡總書記多次表示,“只要是對臺灣同胞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對促進兩岸交流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對維護臺海地區和平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對祖國和平統一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去做,並且一定努力做好。這是我們對廣大臺灣同胞的莊嚴承諾。” 更進一步強調,對於臺灣同胞,要“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體察他們的意願,了解他們的訴求,為他們排憂解難,滿腔熱情為臺灣同胞多辦好事、多辦實事,千方百計照顧和維護他們的正當權益”。無論是在兩岸關係困難時期,還在緩和改善時期,大陸始終將“以人為本、為民謀利”放在重要位置,在推動兩岸“三通”直航的努力中,在出臺的對臺惠民政策中,在兩岸協商談判的進程中,都千方百計地考慮到臺灣民眾的合理利益訴求,盡可能給予最大的照顧。體現了大陸落實對臺灣同胞莊嚴承諾的誠意和善意,推動了兩岸各領域交流的蓬勃發展,得到絕大多數臺灣民眾的肯定。
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爭取臺灣民心,是大陸對臺不會動搖和改變的基本方針,“以人為本”是對這一方針的貫徹和落實,正是因為有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和精神,才使得大陸對臺政策越來越貼近臺灣同胞的切身利益,越來越為廣大的臺灣同胞所了解、理解和接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才有今天的輝煌成就。(“李翌鵬”係“李鵬”的筆名,為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博導,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