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國族認同,歷經五千餘年的風雨洗禮,長盛不衰,成為世界歷史上的奇跡。由此角度觀之,兩岸分離短則幾十年,長也不過百餘年,即使其中有種種悲情怨懟和政治因素滲合其間,也難擋兩岸民眾的文化認同和國族認同。
認識到這一點,馬當局要增進政治互信,就應從加強共同認同的構建入手。具體而言,首先是修復、校正被李、扁異化的史觀,讓臺灣的年青一代不再受到包含“臺獨”毒素的侵害。史觀是政治文化認同重要組成,沒有正確的史觀,就不會産生正確的國族認同。經濟利益再大,沒有正確史觀導向的政治文化認同連結,也不可能構建共同的國族認同。這是兩岸關係之所以脆弱、臺灣民眾國族認同發生異化的根源所在,也是“臺獨”勢力賴以生存的基礎。對此,馬當局不可掉以輕心。
其二,是需要認真清理、逐步改正“冷戰”時期遺留下來的各種不合時宜的規章、制度,從制度層面消減、弱化臺灣社會對大陸的敵視意識。
其三,是透過具體的共同事務參與,如張亞中教授建議,兩岸創建醫療食品安全合作委員會等“民事互信機制”,就這些攸關兩岸民生的事務進行共同治理,在共同參與中構建共同認同。總之,兩岸之間要增進政治互信,可以做的事很多,馬當局不妨從這些具體事務起步,切實有效地積累善意和互信,使兩岸關係真正達成良性互動。
“臺灣走對路,才會有出路”。未來4年,是兩岸關係深化發展的關鍵期。深化發展,最重要的是鞏固思想基礎。馬當局要積極主動宣導、引領民意認同“兩岸同屬一中”的政治共識,這是意識形態領域撥亂反正的重要步驟,也是保證臺灣不走回頭路的關鍵所在。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