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關注兩岸關係 期盼兩岸雙贏、皆大歡喜

2009年10月01日 15:2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10月1日電 今天新中國迎來一甲子生日,臺灣多家媒體今日紛紛關注六十年來兩岸關係,文章認為,和平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期待,期盼兩岸以實際行動做到“兩岸雙贏、皆大歡喜”。

  臺灣《聯合報》刊發學者文章説,臺海兩岸“分治”60個年頭,所謂“30年河東、30年河西”,兩岸關係也産生了“此一時、彼一時也”的重大變化。

  在大陸內部,30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的結果,不但解決了十多億人口的溫飽問題,並且正以快速的步伐,邁向建立一個全面的小康社會;臺灣內部,過去60年變化也非“滄海桑田”足以形容。臺灣雖然幅員狹小,但一度曾因經濟高度成長而被讚嘆為“大到不容忽視”。

  上述因素提供了兩岸關係60年來從對抗轉向和解的一個背景。其中的變化曲曲折折,時而讓人感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意外;但無論是悲是喜,有許多造成重大轉折的原因,至今仍留有蛛絲馬跡可尋。那就是只要兩岸本著“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的哲理去處理和對方的關係,則結果必能達成兩岸雙贏、皆大歡喜的目標。

  臺灣二次政黨輪替後,馬英九當局以“九二共識”擱置兩岸存在已久的主權爭議,這是智者表現;大陸在以行動作出善意回應,展現了仁者的胸襟。兩岸執政當局的仁智互動,産生了六十年來首次出現的良性關係。我們應該珍惜這“難得的歷史機遇”,更應小心地加以維護。

  臺灣《中華日報》社論《兩岸簽署和平協議,是該行動的時候了》指出,國民黨榮譽黨主席連戰,最近在美國發表兩次有關兩岸關係演講,揭示“兩岸討論和平協議,是時候了”。説法呼應了馬英九的一貫主張,連戰進一步認為,現在是從期待邁向落實為行動的時候了。

  北京當局多次表示以和平方式和臺灣相處,在這個基礎下擱置爭議,加強合作交流,意味三、四十年代兩岸軍事對峙的思維,已經淡去。故而,雙方簽署和平協議,不僅為臺灣所期待,亦應是中共所期待的。

  文章認為,兩岸和平協議之簽訂,不能炒作成政治對抗;因為,擱置爭議,不僅是國共雙方的,應放大為臺灣和大陸的,凡暫時不能解決之事,都應予擱置。

  臺灣《中國時報》刊發前“監察院長”陳履安的文章《和平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期待》指出,即將來臨的中共建政六十週年,對像筆者那樣父兄參加內戰失敗,自己也顛沛流離的一代,不禁百感交集。

  作者表示,內戰的傷痕,遠比外侮更痛苦。當一甲子後,撫今追昔,相信海峽兩岸的同胞,應該都會深切的期望與衷心祝願,以往內戰的憾恨,一切將隨之過去,繼之而來的是和平鐘聲響起,中華民族終於苦盡甘來。

  筆者表示,如何儘速建立兩岸互信,共同為老百姓謀福利,應是兩岸面對下一個甲子,由剝而復的共同期待。十月對兩岸而言,都有它光輝的一頁。去年今年,兩岸各自發生天災,兩岸同胞彼此都發揮了大愛,互相加油打氣。筆者期待十月的第一天,大家同樣都抱持著以愛出發,化解仇恨,讓和平的鐘聲響起,祝福兩岸人民和平快樂。

  臺灣《聯合晚報》30日刊發文章評述60年來兩岸關係從結冰到融冰的歷史,文章指出,大陸建政六十年,兩岸隔海分治一甲子,北京領導人,從毛澤東解放臺灣、鄧小平的“鄧六條”、江澤民的“江八點”,到如今胡錦濤的“胡六條”。兩岸情勢也從漢賊不兩立,到對峙緊張,現在恢復交流,60年前兄弟鬩墻後,兩岸各自發展的經驗,見證成敗不足論英雄,但願早日泯恩仇。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