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敬仰的鐵頭趙耀東日前辭世,本週六舉行告別式。臺灣《經濟日報》社論感嘆,面對當前臺灣的處境,不得不讓人憶起當年財經重臣,如尹仲容、嚴家淦、李國鼎、孫運璇、俞國華及趙耀東等,為臺灣的現代化犧牲奉獻的典範。斯人已遠去,臺灣經濟的前途,真令人擔憂!
趙耀東被大家稱為鐵頭,是因他做事如鋼鐵般堅定,不畏強權,不講人情,鐵面無私。而做人固是非、黑白、公私分明、廉潔自持;對人則有柔和的一面,有情有義,樂於助人。他是一位有抱負、使命感,具前瞻性與國際觀的人,眼光看得遠、看得廣,憂患意識特別強。當時雖處威權時代,但他積極主動,敢説、敢做、有魄力、有擔當,一切為臺灣、為人民,無我無私。
1968年他奉派接任大鋼廠籌備主任,在沒人、沒錢、沒技術、沒原料,且沒建設大鋼廠經驗的情況下,承受莫大壓力。不過,在其力邀下,各方專家共同策劃,于1971年成立“中國鋼鐵公司”;復帶領同仁胼手胝足,以無比毅力完成第一階段建廠工程,于1977年初高爐點火運轉。該公司籌備期間邀請美國鋼鐵工程顧問公司評估時,曾預計開工四年後才能收支平衡。但中鋼13個月後就全能運轉,最高設備利用率曾超過110%,生産力與利潤率均曾在全球鋼廠中名列前茅。1994年天下雜誌第一次進行競爭力調查,中鋼勇奪 “標竿企業”第一名。中鋼公司以公營企業獲得如此成績,令人驚奇,而創造了“中鋼奇跡”。
中鋼的成功,趙耀東的領導特質被公認是最關鍵的因素。他為中鋼建立了獨有的“企業文化”凝聚全體員工,朝同一方向、同一目標努力。趙在中鋼草創初期,即以儒家思想“愛的教育”與法家思想“鐵的紀律”相結合,作為“中鋼企業文化”的主軸、管理的最高指導原則。再加以現代化的管理工具,使其管理制度具高效率。趙耀東領導中鋼13年,不僅創造“中鋼奇跡”,且制定了一套中鋼管理制度,可做為企業管理學習的典範,更為可貴。
1981年12月1日趙耀東被特任為“經濟部長”,是時正是第二次石油危機肆虐,全球經濟陷入不景氣中,出口導向的臺灣亦不例外。他接任後如同救火隊般,迅即解決經濟成長滯緩、石化基本原料價格、中小企業籌資、出口海關檢驗等問題;並公開宣稱,“經濟部長”是島內企業(包括外商)董事長的董事長,任何企業有問題,都可找他商量;而且他説到做到,將企業不安的心理穩住。再加以他在體制外,成立了五個機動小組又稱先鋒隊,包括自動化、能源節約、品質改良、電腦管理及貿易拓展等;其中尤以他從加拿大聘請石滋宜博士回島擔任自動化服務團團長,協助中小企業節省人力,邁向自動化發展,最為有聲有色。
他以大開大闔的作風,引領企業展望世界舞臺,主動出擊扭轉對日、韓不合理的貿易談判,以利島內企業發展,還在百忙中到處講演,宣揚經濟自由化、國際化、企業家精神及受益者付費等新觀念,指引臺灣經濟發展方向,激勵企業鬥志。
1984年5月“行政院”改組,趙耀東轉任“經建會主委”,首先向新“院長”俞國華建議,以“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作為經濟發展基本政策,被俞接受後列為“行政院”施政主軸。但執行時遭遇到困難與阻力,“行政院”遂成立“經濟改革委員會”,由趙耀東擔任總召集人,聚合産、官、學三方面精英協調研商,化解爭議;最後提出56項建議,作為日後執行依據。由於經濟自由化的落實,故在2002年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將其衝擊降至最低。
趙耀東接任“經建會主委”後,即指示研擬今後15年經濟建設長期展望(1986-2000年),期望在20世紀結束之前,臺灣躋身已開發地區之林,每人GDP15年間將增加3.3倍,至2000年達到1萬4,000美元,可見其高瞻遠矚的一面。1997年世界銀行將臺灣列為已開發地區,2000年每人GDP真達到1萬4,519美元,趙當年所訂目標不僅提前達成,且略有超過。
趙耀東從政短短七年間,以其領導的特質為臺灣經濟帶來一陣旋風,企業充滿鬥志,人民充滿自信。在其七年任內經濟成長率平均每年恢復到8.5%的高成長,出口額在1985至87年連續三年高居世界第11位,在亞洲僅次於日本,居四小龍之首。但20年後的今日,出口倒退到世界第16名,四小龍之末,真不可同日而語。
社論在緬懷趙耀東等前輩財經重臣之時,更期望當今新“內閣”財經決策官員,多學習前輩的風範、特質與積極主動為臺灣為民眾打拼的執行力,促使臺灣經濟早日復蘇,方為全民之福。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