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聯合報:臺整體教育規劃與社會現實完全脫節

2008年07月25日 16:12:00  來源:
字號:    

  去年臺灣聯考總分十八分即可進大學,今年更可能寫下“零分入大學”的紀錄。臺灣《聯合報》社論稱,不論這是黑色幽默或警世寓言,此一圖像描繪的不止是昂貴的高等教育正面臨劇烈貶值,更嚴重的是,我們的整體教育規劃已與社會現實完全脫節。
   
  為使大學免於淪為“免試升學”,招聯會最近臨時增設了“全部缺考不能分發”的門坎,卻未必能擋住零分生進大學的難堪。零分入學,直接暴露的是大學供過於求的窘境;往前端溯源,則是中等教育的虛浮及教育分流的失敗。試想,當大學學費越來越高,大學畢業生失業率也越來越高,但教育體系的佈局卻是將學生全部往大學的大布袋裏傾倒;這豈止是浪費教育資源,更是在誤導年輕世代的未來。

  社論説,過去十年,臺灣“教育改革”口號漫天,但當教育部門埋首于大學自主、校園鬆綁及入學管道多元化等形式變革,教育品質反而較少受到關注。尤其,當教科書不斷因意識形態爭議而修改,乃至政治人物將“升格大學”當成個人恩典任意分賜給地方,教育已遭到政治的扭曲而不自覺。在這關鍵的十年,少子化大幅改變了臺灣人口結構,經濟鎖島降低了島內就業機會,政治紛爭導致社會價值的混亂;而臺灣的教育政策卻不斷在擴設大學,不斷在提高學費,而忘了務實計議人才供需,忘了幫助弱勢家庭提升受教機會,更忘了設想年輕世代的現實出路。

  去年每科2.8分即可入學,今年若是零分進大學自非意外的結局。比較令人不解的是,教育主管部門對此卻抱著“但是又何奈”的鴕鳥態度,無意面對;而深陷“産業化”競爭的大學,亦未見檢討其教育的投入與産出是否合理,卻屢屢傳出“零分入學又何妨”的聲音。試想,一個連最基本中學教育程度都不具備的學生,如何接受大學教育?而臺灣的教育體制,若不能將對知識缺乏興趣的青年導入合宜的就業途徑,卻任他們在大學的洪流裏浮沉,然後面對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排擠和人生挫折,這合理嗎?

  社論指出,近幾年,臺灣教育體系充滿似是而非的論調,所以零分入學被強説成“弱勢受教權”,而不是“浪費教育資源”;大學氾濫被歸諸“社會盲目的文憑主義”,而非“教育政策的誤導”;學生學習成就低落則被歸咎於“動機不足”,而與學校量産化的快餐教學無關。也正因為這類似是而非的論調,所以臺灣要用五年五百億來快速提升明星大學的國際排名,卻對公立大學透過學費反差來複製社會階級剝奪的問題視而不見。

  的確,零分上大學的問題再怎麼荒謬,也比不上教育失去其“階級上升管道”的角色來得可悲。當教育工作者對學校盈虧的關切,超過了對教育品質的挂慮;當教育部門因對外在形勢失算以致對教育規劃失控,一整個世代學生的前程即可能被轉轍送到灰暗地帶;面對此情此景,他們能心安嗎?更別忘了,以目前的高學費,四年大學教育至少是上百萬元的投資;就算“政府”不自問教育的産出是否符合其投入,教育部門敢説父母對兒女這筆龐大的投資是絕對划算嗎?

  社論認為,學生的受教權應予尊重,是不能打折的前提,但這卻不該成為那些粗製濫造的學校自我美化的藉口,更不該成為教育決策者推託的理由。因為,在全球化時代,下一代的競爭對象不只是臺灣的同儕,而是整個亞洲乃至世界的同齡青年。“零分上大學”暴露的是中等教育品質的惡化及高等教育的失控,若不從源頭解決,臺灣的問題將不只是大學生畢業即失業而已。

  該負責修補這張教育破網的,不是零分的學生,也不是處於供需鏈邊緣的大學,而是臺當局教育決策部門。請讓下一代看到,他們四年的青春、百萬元的人生投資,不只是用來填實大學的錢坑而已!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