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亞傳奇演員韋利米爾 巴塔 日沃伊諾維奇5月22日在貝爾格萊德病逝,享年83歲。
巴塔是誰?他就是前南斯拉伕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的主角“瓦爾特”的飾演者,他主演的另一部電影《橋》的插曲“啊朋友再見”至今流傳。對30歲以上的中國人來説,“瓦爾特”就是一個英雄的代名詞,一段融入生命的記憶。
“炸彈”般的電影
瓦爾特拳,永遠打不完子彈的機槍,鐘錶匠,以及那句浪漫的暗號:
——空氣在顫抖,仿佛天空在燃燒。
——是啊,暴風雨要來了。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一部南斯拉伕電影的出現,對持續十年觀看樣板戲,甚至連樣板戲都看不到的中國人來説,實在是一顆“炸彈”。
彼時正是“文革”接近尾聲的1973年,北京電影製片廠譯製的《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放映,萬人空巷。因中國觀眾數量龐大、觀看次數多,它成為史上最受關注的戰爭片之一。
有一群幸運的配音和翻譯人員,在接受了整整三年的幹校勞動之後,提前接觸到了這部電影,然後無一例外地,被這個來自南斯拉伕的“炸彈”震撼了。
“當時就明確地宣佈,説你們這些人現在到幹校來就是來改造,不要老想著怎麼回去拍電影。”為電影中假瓦爾特(康得爾)配音的已故電影藝術家葛存壯,數年前接受崔永元《電影傳奇》採訪時説道。1973年,北京電影製片廠的職工都已經離開了本職崗位。
據了解,最初本是重拍版的《南征北戰》需要人。後來,事情突然有變,新《南征北戰》需要暫時緩緩。利用間隙,這群幸運兒接到了一部譯製片的任務。
為瓦爾特配音的北影廠老演員魯非,對《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這部電影的評價很直接——“就是喜歡”。“為什麼喜歡呢?因為那時候咱們是封閉狀態,早期只接觸過蘇聯電影,後來也中斷了,看到這個片子以後就特別地有新鮮感。”
“這部片子的主題就是反德國佔領,但是搞得特別的有趣,節奏鮮明,故事講得也特別流暢,人員特別鬆馳,覺得就像是生活裏頭一樣。説的是瓦爾特,實際南斯拉伕的人民都是瓦爾特,整個民族對另外一個民族的佔領的反抗。這是咱們回過頭來思考的,像這種藝術形式不多見,很有趣,當時我們就覺得真好。”
2010年5月10日,77歲的巴塔亮相上海世博園。
“每次去中國,我都很開心”
“我有足夠的理由去愛中國。如果不是歲數太大了,我都想加入中國國籍。據我所知,中國法律是規定不允許保持雙重國籍的,但我又不會放棄塞爾維亞國籍。中國人真的是那麼可敬,令人驚嘆!”2011年,80多歲的巴塔在貝爾格萊德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
巴塔先後訪問過中國十多次,“每次去中國,我都很開心,感覺就像是回家,那裏有個大家庭在等著我”。
在他家裏,不大的會客室內一半多的裝飾品都來自中國———景泰藍花瓶、手工繡制的中式桌布、笑瞇瞇的瓷制彌勒佛……
1979年的上海之行讓巴塔一生難忘。當時他應邀參加在上海舉辦的一個電影節,當經過南京路時,整條街道上擠滿了歡迎的人,車隊根本行進, 他的妻子驚呆了,工作人員為了安全再三囑咐他千萬不要搖下車窗、更不要下車。“ 但我知道我要下去,走到他們中間,因為我知道他們是熱愛我的人。”所以他推開門, 毫不猶豫地走了出去。
説到這裡,巴塔停頓了一下,眼神裏閃爍著光芒,像是要為孩子宣佈謎底的老人,“當我站在街頭的一瞬間,整條街道霎時如黎明般安靜,而這安靜僅維持了幾 秒鐘,人群中突然爆發出歡呼聲,所有人都有節奏地喊著——‘瓦爾特’、‘瓦爾特’ !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刻。”
巴塔憑藉著這些電影紅極一時並獲獎無數,但這類“漫畫式的遊擊隊電影”在南斯拉伕時代其實飽受影評家們的詬病,被認為藝術價值不夠高。
“在前南斯拉伕時代,很多電影評論家一味地貶低這類影片的藝術價值。倒是在遙遠的中國,人們非常喜歡這些影片中的英雄人物,並對這些電影給予了高度評價。據有人測算,在迄今為止的近40年時間裏,大約有近百億人次的中國觀眾欣賞過這些遊擊隊電影。”巴塔説。
“瓦爾特”之後,巴塔還參演了不少喜劇,體重曾達到110公斤
“段子手”
巴塔的詼諧幽默是出了名的。在許多場合,他都不忘講自己的經典笑話:“在電影裏,我破壞了德國納粹的很多作戰計劃,打死了無數的德國鬼子,所以希特勒在臨死前曾經留下遺囑———幹掉巴塔 日沃伊諾維奇……”
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被問及拍攝《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情景,他分享了這樣一個“狀況百齣”的片段:
“其中一幕是遊擊隊員和德軍作戰,這是一個有上千名演員參與的大場面,按計劃,我應該拿著手槍從倉庫裏衝出來並加入戰鬥,但在慌亂中,我把手槍丟在倉庫裏,而是錯拿了一把笤帚就衝了出來,但當時所有的演員和工作人員都全情投入,沒有一個人發現我手裏拿的是笤帚。這一幕拍攝結束後,導演對大家的配合表示十分滿意並準備收工,而我只好硬著頭皮走出來説———等等,我拿錯了‘武器’。”
除了功成名就的電影演員,巴塔還有另一重身份———政治家。2002年8月,巴塔還被推舉參加塞爾維亞總統競選。雖然最後以失敗告終,但用他仍不忘調侃自己:“只有讓廣大中國觀眾參與投票”,“瓦爾特”才會有機會當選。
一段關於巴塔和已故南斯拉伕政治家約瑟普 布羅茲 鐵托的故事也流傳甚廣。鐵托在世時很喜歡巴塔的電影,也很喜歡巴塔本人。有一次,巴塔對鐵托説:“總統同志,您的房子可真不錯啊。”鐵托回答:“不,那不是我個人的,那是國家財産。”巴塔馬上回應説:“國家財産?那就是説我也可以在夏天帶著我妻子來這裡度假啦?”
笑對英雄遲暮
巴塔1933年生於貝爾格萊德附近一個小鎮,從15歲起開始做舞臺工人。他畢業于貝爾格萊德戲劇學院,他一生共參演300多部影視劇作品,獲得眾多電影獎項和榮譽,就在今年的貝爾格萊德國際電影節上,他被授予“終身成就獎”。
今年2月18日第38屆塞爾維亞國際旅遊展開幕時,貝爾格萊德市旅遊局特別拍攝並在開幕式上播放了巴塔的一段30秒中文視頻,借此宣佈將大力吸引中國遊客前往貝爾格萊德旅遊。這是他最後一次參與公共活動。
2011年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巴塔對“瓦爾特”的英雄遲暮表示坦然接受,並再一次開起了玩笑。
“有一次,一個中國代表團到貝爾格萊德訪問,翻譯給代表團團長介紹説‘這就是瓦爾特’。當時那位團長看了看我,然後做出奇怪的表情揮了揮手。我問翻譯那是什麼意思。她問過團長後告訴我,團長説,他從來沒有想過瓦爾特也會變老。”
“剛才我説過第一次訪問中國時上百萬人上街來看我。後來,我又去過中國十多次。前兩年有一次去是參加一個有關馬其頓電影的活動,居然沒人注意到我。這樣倒也好,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街頭散步了,反正沒人會認出我來。”
從一名政治家的角度,巴塔也對中國情有獨鍾,曾對中國的發展成就大為讚嘆。
“中國真的已經進入了未來,或者説正邁著大步走向未來。我們塞爾維亞人或許都沒有能完全理解中國在科學、文化和經濟上取得的如此巨大的成就,都無法想像那是一個什麼樣的規模。他們發揮了自己的潛力,而我們卻消解了自己的潛力。”
近年來,巴塔飽受疾病困擾,2006年心臟病發作,之後做過兩次心臟手術,手術後右腳生壞疽。四年前因中風入院治療。就在逝世前幾週,他再次入院,因壞疽嚴重不得不截肢。
5月13日,新華社記者王慧娟與幾名華僑華人和當地媒體記者來到貝爾格萊德心血管醫院門口,欲探望病痛中的巴塔。醫院保安和副院長當時透露,巴塔狀況不穩定,時而清醒時而昏迷。大家在等待一個多小時後也未被允許進入病房探望。22日夜,“瓦爾特”在醫院的病床上與世長辭。
[責任編輯:李傑]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