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美國國會大廈廣場前反對“金錢政治”的示威靜坐進入一個小“高潮”。有300多個組織參加了最後的抗議,警方又逮捕了約300名抗議“金錢政治”的示威者。然而,示威者坦言,抗議雖將告一段落,但這僅僅是一個新的開始。“只要‘金錢政治’大行其道,抗爭,就不會停止。”
當天,示威人群比原計劃提前了至少1小時聚集在國會大廈前的臺階上。警察早就準備好了警戒線,不斷向人群發出口頭警告,將多數抗議者轉移到警戒線之外,並通過“人墻”對堅持留在國會大廈臺階前靜坐並高呼口號的民眾形成包圍之勢。
佩裏16日從紐約驅車4個小時趕到華盛頓。18日,她舉著“參議員,履行職責”的牌子,呼籲參議院儘快審議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人選。她告訴本報記者:“我在很多問題上都曾積極發聲,也多次給我曾為之投票的議員寫信,但要麼沒有得到回音,要麼收到禮貌性的敷衍,沒有人真正解決我的關切。”
18日當天,警方逮捕了約300名抗議“金錢政治”的示威者。至此,在為期8天的抗議活動中,被拘人數累計超過1400人次,創造了國會大廈前被逮捕人次的新紀錄。
抗議民眾呼籲國會立即採取立法行動,限制“金錢政治”、改革競選資金籌集制度,進一步保障公民選舉權,儘快審議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人選。
來自民間組織“公共公民”的堂 歐文斯向記者解釋説,美國選舉制度有很多缺陷。比如國會早在1965年就通過了《選舉權法案》,然而,自2010年以來,已有21個州通過了新的法律來限制投票權的行使,一些州縮短了提前投票時間,另一些州則限制了可證明合法選民身份的有效文件的數量。公民選舉權成為兩黨惡性競爭的犧牲品。北卡羅來納州規定高校學生必須回家鄉投票,很多大學生因此放棄了自己的投票權。
參加示威的民間組織“民主計劃”負責人拉裏 科恩説:“國會拒絕採取行動保障投票權、剷除‘金錢政治’,最高法院大法官因兩黨之爭而長期空缺,這些都破壞了民主,也阻礙美國人民平等表達政治訴求的權利。”
美國《國家》雜誌認為,反對“金錢政治”的示威靜坐是2016年最重要的抗議活動,其組織者包括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美國通信工人協會、綠色和平組織等擁有眾多成員的全國性組織。在該雜誌看來,這些此前很少站在同一立場的組織的參與表明,反對“金錢政治”、保障平等政治參與權利是民眾“共同尋求的優先方向”。
綠色和平組織執行主任安妮 倫納德稱:“很多人都認識到,不管是公共教育、環境保護、種族平等,阻止我們實現目標的就是‘功能失調’的民主體制。”美國通信工人協會主席克裏斯 謝爾頓則在一份聲明中強調,社會公正等議題只能靠團結才能實現,因此“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推動變革。
同之前幾天的示威活動一樣,抗議與拘捕都未能喚起美國主流媒體的關注。不過,主流媒體的選擇性忽視並不意味民眾對此事亦不關心。為此次示威靜坐開設的“民主之春”“民主覺醒”兩個賬號在臉譜網的粉絲數合計超過5萬。
2016年是美國大選年。《華盛頓郵報》15日發佈報告説,截至今年2月底,美國大企業和富人階層已向“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捐款6億美元,其中41%來自50個超級富豪家族。
有媒體直言,美國民主的健康狀況值得擔憂。《黑暗資本》一書作者簡 邁耶揭露稱,美國第二大私人公司科克工業公司計劃向今年的總統大選投入8.89億美元。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科克兄弟就通過投資政治而獲得“統治一切”的權力,甚至兩次讓聯邦政府停擺。
美國前總統吉米 卡特接受採訪時表示:“現在美國只有寡頭政治,無限制的政治賄賂成為提名總統候選人或當選總統的主要影響因素。州長、參議員和國會成員的情況也是如此。現在我們的政治體系已經遭到顛覆,它只是用來為主要的獻金者提供回報。”普通美國人的意願微不足道,對公共政策的影響接近於零。
國會在“金錢政治”議題上的不作為,是民眾強烈不滿的重要原因。來自馬利蘭州的賈斯汀告訴本報記者,美國現在的問題是,只有“制衡”,沒有“平衡”,兩黨只有激烈爭鬥,沒有有效協作。抗議者將示威地點選在國會大廈,其原因之一就是表達對議員的不滿。
美國公共利益研究集團民主運動主管丹 史密斯認為,“民主不是比拼‘大支票’,在現行競選經費籌集制度下,候選人把時間花在討好鉅額獻金的捐獻者和利益集團上,普通選民在選舉中被邊緣化。”
賈斯汀連續3天參加了抗議活動。他坦承,即便如此示威靜坐,行動不過是“象徵性”的。但他告訴記者,只要美國“金錢政治”狀況沒有改變,類似的抗議活動還會出現,尤其是在美國總統大選之年。
美國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主席科內爾 布魯克斯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也強調,此次的活動“不是一次遊行,而是一場運動”。綠色和平組織的示威組織者瑞秋也堅定地説,“抗議雖將告一段落,但這僅僅是一個新的開始。只要‘金錢政治’大行其道,抗爭,就不會停止。”
(本報華盛頓4月19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20日 03 版)
[責任編輯:李傑]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