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需要1萬億美元基建投入
正是在人們對現狀普遍不滿的背景下,莫迪在2014年5月率領人民黨以絕對優勢戰勝了國大黨,30多年來首次單獨執政。莫迪當選的最大本錢,是他在家鄉古吉拉特邦擔任首席部長期間的驕人政績。在2001年到2013年擔任首席部長期間,邦內4車道以上的公路由原來的400公里延長到了1400公里以上,發電能力增加到了2.5倍。積極的基礎設施開發和外資引進為該邦帶來了年平均10%以上的經濟增長率。和很多印度官員不同的是,莫迪做事果斷,痛恨繁文縟節,塔塔等商界領袖紛紛把業務遷至古吉拉特邦。
莫迪對於中國的經濟改革政策和發展經驗非常推崇。他主持建設的古吉拉特邦被媒體譽為“印度的廣東”。親商和重視市場效率的執政風格,也為他帶來“印度的鄧小平”的美譽。顯然,莫迪經濟學的內涵就是創造友好的投資環境以吸引各方投資,大力興建基礎設施、大力發展製造業以創造盡可能多的就業機會。
如今,印度人希望莫迪將在古吉拉特邦的成功經驗推廣到全國。但印度發展經濟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基礎設施不足,最近發佈的世界經濟論壇《國際競爭力報告》顯示,印度基礎設施建設水準在148個國家中排名第85。印度至今未能解決供電供水這些基本的民生和經濟問題,而且在未來很長時間裏也很難解決——國際能源署估計,即使到了2030年,印度的電力供給也無法覆蓋至所有人口。目前印度一半國土沒有公路,品質達標的高速公路不足1/4。世界排名第四的印度鐵路網,同樣面臨老化問題。政府計劃在2020年前新建2.5萬公里鐵路,但截至2011年只新建了1750公里。
目前,印度需要1萬億美元的基建投入,2013-14財年的頭11個月的數據顯示,印度的外商直接投資為207.6億美元,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2013年2月至4月,包括銀行、保險、研發和外包等在內的服務行業的投資額同比下降54%,僅為21.8億美元。在這種情況下,印度迫切需要吸引外國投資。中國也已承諾向印度的基礎設施投資200億美元。在這種情況下,與中國交好,就成了莫迪的必然選擇。(趙靈敏 專欄作家)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