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中央還是地方,現在關於“改革”的話題都很熱。
這首先説明,上上下下的改革願望強烈。然而我們觀察近年關於改革的討論和實踐,就能夠感覺到還是較多地談論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要凝聚共識。沒錯,改革要凝聚共識,但現在,“要不要改革”已經不是問題,怎麼改?改革的方向和目的是什麼?這是本質核心,必須要向這些方面挺進了。
社會歷史本身就是一部改革史。任何時代社會,總會有變化。沒有巨變,也會有小變,不是變好,就是變壞,變革可能是主動的,也可能是被動的,變革可能帶來中興,也可能帶來衰敗。
客觀地説,“改革”是一個中性詞。比起一潭死水、紋絲不動的風氣,比起冥頑不靈、僵化守舊的環境,探索、嘗試、變化、變動,都算是改革。我們不是沒有,改革開放30年是一個證明,現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都有很多動作。問題是,改革方向不明,目的不清。改革不能切中國家和社會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不能在方向上推動國家往前走,只會是浮光掠影。
攻堅期、深水區、啃硬骨頭,一遍又一遍地講,到底“堅”在哪?“深”在何處?硬骨頭是什麼?必須“咬定青山不放鬆”,説出個一二三四五來了。
我們處在利益高度分化的時代。有的利益得到了維護,有的利益得到了表達,有的利益訴求則長期積壓,甚至消失了。現在講改革,經濟領域的改革有偏向權力和資本博弈的跡象,這兩方面的利益或得到表達或得到維護,但普通民眾的話語權沒有凸顯,破除壟斷、民間資本的合法性、國內外資本流動等問題,大多數人的聲音都被淹沒了。社會領域的改革,基本還是一種“善待”、“照顧”,民眾作為主體,他們自己的權利主張沒有上升為決定性的信號。
民眾的利益和資本的利益有重合,但也有不同。相對權力和資本,大眾雖然覆蓋面更大,但更多的時候他們相對弱勢。如果説中國社會曾經的改革在釋放經濟活力,現在則到了還利於民、還權於民的階段了,重視民眾的權利,這就是現在我們改革應當遵循的方向,國家前進的方向。
[責任編輯:樊玉嬌]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