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自2009年開始的公車改革,已經搞了兩年多,目前來看,效果不錯:市政府公車數量從1200輛縮減到400輛左右,減少三分之二;車改前後公務用車財務開支減少30%以上,兩年節約公務交通費用總計3442萬元。
不過,對杭州車改,也有不少質疑聲音,主要集中在300元到2600元不等的“車貼”上。有市民表示,“一個局級公務員的車貼比普通百姓的收入還高”,有點説不過去。也有人認為,發放定額車貼實際上是將一些浪費合法化,公權變成了特權,特權又被“贖買”成了私産。(11月7日《新華每日電訊》)
在公車改革踟躕不前之際,杭州車改的成果其實讓人些許寬慰。作為公務車集中的省會和大城市,杭州的做法和經驗尤其值得關注。別的不説,兩年降低3400多萬的財政開支,就不是一個小數目,這是實實在在的成績。車改的模式有很多,貨幣化補貼也好,集中提供公車服務也好,衡量改革是否成功,一個重要指標是在不影響行政效率的前提下,能夠儘量減少財政開支和“公車腐敗”。公眾對公車問題意見很大,主要也是因為公車數量過多過濫,花費驚人,容易滋生浪費和腐敗。
相信杭州的公車支出水準,在全國並不是最高的。通過車改,一年可以節約開支1000多萬元,佔全部公車支出的30%以上,這説明公車開支確有很大壓縮空間。杭州車改兩年多,公車減少了三分之二,也沒有看到行政效率有下降的跡象,説明車改大幅降低了行政成本,改革的代價也在可以接受範圍內。
在減少公車私用等腐敗問題上,杭州不少做法也可圈可點。比如,“車貼”直接打入公務員市民卡,專門用於交通事務支出,不能挪用取現;設立公車服務中心,統一調配留用車輛,公務用車實行有償使用、市場化計價。在制度設計上,對可能出現的化公為私、轉嫁費用等腐敗行為,都有相應防範措施,且體現了市場化的原則。應該説,這套車改方案設計比較周延,實踐證明效果也不錯,值得借鑒推廣。
對於公眾質疑比較多的“車貼”問題,也應該具體分析。公車補貼貨幣化,是車改的大勢所趨,公眾質疑的,其實是補貼多少、是否合理的問題。此前遼寧遼陽車改,就是因為一年最高達8萬元的公車補貼而被質疑是“特權變現”,隨後“天價車貼”被叫停,改革無疾而終。公允地説,一刀切取消公車,且不給予相應補貼,勢必影響正常的行政行為和行政效率。畢竟,公務用車的需求是存在的,減少過多公車也要一步一步來。一步到位甚至取消公車,顯然太過理想化。特別是在其他地方車改還沒怎麼行動的背景下,作為先行者,如果跑得太快,反而容易引起反彈、招致抵制,欲速而不達。前車之鑒甚眾,不可不察。
當然,按照行政級別發放補貼的做法,確有待改進的地方。因為並非職位和級別越高,公車開支越高;不同性質的部門,對公務用車的需求差異也很大。是否可以改革現在的公務卡制度,按照實際産生的公務支出,來報銷交通費用?公務卡消費再加上公務透明,就能很大程度上防止化公為私。
總之,杭州車改方案雖然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成績是實實在在的,也符合公車改革貨幣化、市場化的大方向。如果能在公開透明、接受監督上做得更好,必然能夠有效節約財政開支、減少公車腐敗,並贏得公眾的理解和支援。
反過來,對於敢動真格的改革者,公眾也要抱以理解和支援。過度質疑,只會讓真正的改革者望而卻步,令靜觀不動者受到鼓勵。不僅如此,對於成功的改革經驗,還要及時總結推廣,上升為更高層面的政策措施。公車改革已經提了很多年,各地也試了不少辦法,應該有更大範圍的制度安排。一城一地的改革,雖有示範意義,影響畢竟有限。此地改了,別處不改,遇到跨區的公務活動,對接起來也麻煩。
通過一些地方的漸進式改革,摸出一定經驗後逐漸推開,進而在更高的平臺上再進行更高層次、更徹底的改革,各地互相促進,朝著民眾的期待良性“競賽”,穩步改善,相信公車改革最終能達到各方滿意的程度。公車改革如此,其他改革也是如此。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