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三亞旅遊一頓飯被宰4000元的“網友曝”,引發公眾熱議。在這個制度化和法治化程度較低的時代,宰客違法成本幾乎為零,導致宰客現象天天有。至於節假日,與其説是公眾的歡慶日,不如説是宰客者的狂歡日。此次三亞宰客事件,不過是其中一個典型例子而已。
有人會説,這是周瑜打黃蓋,理由是你在三亞租個房子,自己埋鍋造飯,還能被宰嗎?這真是站著説話不腰疼。三亞是旅遊景點,這就意味著人們去這個地方不是居家過日子,為的是觀光。觀光多半是走馬觀花,呆個三兩天的時間足矣。租房做飯,純屬天真的想法。反思宰客事件,需要從文化和經濟兩個維度思考。
節假日雖是文化的産物,怎奈現在多數節假日被定義為“休閒日”,剝離了文化的內涵。假日不是休息,而是對文化傳統的溫習和感悟,這才是節假日的本質。然而,即便如春節團圓的假日,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選擇了出遊而不是回老家,文化的衰弱以旅遊經濟的繁榮為終結。每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一張地圖,人這一輩子,全世界的景點不敢奢望走一遭,國內知名的景點轉個遍問題則不大。這樣,越來越多的人變成了“假日候鳥”,到了時間允許的時候,到外地旅遊一番,也就順理成章了。
“假日候鳥”刺激旅遊經濟。商品經濟欠發達的時代,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現在不然,只要兜裏有錢,到哪兒都不愁消費。“假日候鳥”出行的心理迫切,商家焉能不有所感覺?對商家而言,明知重復到一個景點旅遊的人數並不多,宰客的衝動自然強烈。尤其是商家摸透了國人的心理:能忍者自安。即便遇到維權意識強烈的客戶,扛得住本地人威脅的又能有幾個?一方面是吃虧在一個地方頂多吃一次,一方面是宰你也無妨。這兩種微妙心理的遭遇戰,宰客者勝出的可能性太大。只要不是挨宰得過於離譜,通常假日候鳥們總能把苦水咽進肚子裏。對於“假日候鳥”們來説,好了傷疤忘了痛;對於宰客者來説,對假日價格的特別期待,使他們宰客時變得更加經常化。
宰客經濟盛行,暴露出的問題固然很多,譬如社會管理的漏洞。除此之外,“假日候鳥”是否也該有所反思?假如準備好足夠的出行物資,能自己備的乾糧最好先準備一下,減少景區的直接消費。這種應對之策雖然被動,畢竟比坐等職能部門出手打擊更奏效。更重要的是,拒絕宰客行為,需要外地的人先學會價格諮詢,避免上當後被迫埋單。
節日不該是旅遊日,否則帶來的旅遊繁榮只能是畸形的繁榮。傳統文化的回歸,出行人數未必降低,旅遊經濟的降溫,才是“假日候鳥”成熟之時。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