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   經濟

央企應走向全球配置資源

2010年09月03日 10:05:00  來源:
字號:    

  ●央企競爭力需要跨越式提升

  ●建立現代意義公司治理架構

  ●完善股權結構激勵約束機制

  ●眼睛向外走向全球配置資源

  今後十年,央企提升全球資源配置的能力尤為迫切。國資委主任王勇履新後的首件大事即是面向全球招聘央企高管。此舉雖是原有工作的延續,卻釋放出管理層熱望央企競爭力提升的信號。

  在市場經濟信念和市場機制已經深入人心的今天,普通市場主體對握有巨大政策和資源優勢的央企可謂既愛又恨。而中國作為全球唯一設有國資委的國家,在當今各國的經濟治理機制中也是極具特色的。毋庸置疑,在談到公平競爭和福利分配時,譴責央企對資源的壟斷進而造成競爭起點不公平以及福利分配不公的人,顯然遠遠多於支援者。但站在整個國家利益的層面上,央企作為國家力量的象徵以及履行國家責任的最有力主體,不僅有著繼續存在的必要,而且還需做大做強。

  在美國《財富》雜誌2010年全球500強榜單上,54家中國企業榜上有名(其中多數是央企),超過了2009年43家的紀錄。筆者注意到,不少輿論都對上榜央企提出諸多批評,核心意思是主要依靠壟斷上位的中國企業缺乏持續競爭力。的確,依靠扶持做大的央企,遲早要告別政策和資源紅利,筆者也認為現時不少央企越來越有不思進取的跡象,假如不能著手相關改革,則有可能在構築競爭優勢之前喪失原先握有的比較優勢。但是有一點必須承認,假如沒有上述這些央企,則中國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成色肯定會清淡不少。同樣,中國在維護國家經濟主權方面也會缺少諸多力量杠桿。

  筆者認為,中國要化經濟規模優勢為實質性競爭力,既需要生命力頑強的民營企業去填補空間,佈局世界;更離不開握有政策與資源優勢的央企整體競爭力的跨越式提升。

  在明確了央企是國家力量工具的重要表現之後,央企接下來的使命依然是通過改革增強國際競爭力。應當説,李榮融執掌下的國資委始終在探索解決央企産權虛置、建立現代公司治理制度、求解激勵—約束相容等難題,也直接推動了央企整體競爭力的提升。但國企改革作為世界上最具難度的經濟命題之一,不僅沒有太多可資借鑒的國際經驗,也沒有通約的經濟理論指導。特別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世界上最為龐大國企經濟體系的國家,改革的約束條件尤其繁雜。事實上,30年來,中國以國有企業改革為中心的經濟體制改革對現代經濟學的突出貢獻,印證了漸進式改革的可行性與合理性,提煉出了轉軌國家産權改革的邏輯。中國的改革讓世人知道,儘管産權明晰非常重要,但並非促進經濟發展的唯一的制度安排,它是內生的制度安排,只有當市場經濟其他的制度有了相應完善的情況下,産權本身才會內生明晰化,從而進一步促進經濟的發展。而在一個有效政府的引導下,國企不僅可以適應市場化,也可以在市場競爭中構築新優勢。可以説,中國以漸進式改革為特徵的國企改革,為世界範圍內的相關改革提供了極具價值的研究樣本。而關於這個樣本的研究,豐富了現代企業理論的研究視角,也由此得出了新的結論。

  改革沒有回頭路。今天,100余家央企負責人應當切實思考的重要問題是:一旦失去政策和資源紅利,自己領導下的央企還有多少競爭力?尤其是與皇家殼牌石油、埃克森—美孚、GE以及匯豐、三星等一流企業相比,中國同行還有多少比較優勢?從當前企業競爭趨勢來看,除了重視技術研發、提升品牌和改進管理之外,頂尖企業尤為關注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提高。美國企業更是重視提升上述能力。而這恰恰是中國的軟肋。

  顯然,央企的後續改革需要尊重市場規律。建立一批具備合理的股權結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並有著配套監管的現代央企,無疑是改革的方向。而為了使央企真正獲得內生性的競爭優勢,長遠來看,政府必須給予央企作為市場主體所應有的商業空間。筆者認為,假如國資委主導下的央企改革能求得政策享受和責任承擔之間的均衡,並普遍建立現代意義上的公司治理架構,則未來十年,中國打造出50傢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央企並非不可能。(章玉貴)
 

[責任編輯:栗琰]

相關內容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