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漲
開學在即,各大高校即將迎來又一批新鮮“血液”。近日,浙江一位媽媽每月給女兒1200元生活費卻被懟問“是否是親生”一事引發熱議。《北京青年報》記者在北京部分高校大學生中進行抽樣調查顯示,近三成在京大學生每月生活費超過1600元。
孩子要上大學了,一個月給多少錢合適?眼看新生報到的日子快到了,很多父母可能正為這個問題發愁。近日,有第三方研究機構對全國大學生做抽樣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每月平均開銷為1212元。不過,由於所在城市、家境情況、消費方式等千差萬別,這樣的統計平均數其實並沒有太多參考意義。就“每月1200元夠不夠花”這個問題,網友們也在網上爭得不可開交,説明錢多錢少、夠不夠花還真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每個人的消費觀、金錢觀都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到了大學這個階段,大多數人都已形成了一種習慣成自然的消費方式。其背後的影響因素,既有關於家庭的經濟情況,也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係。家裏經濟條件好的,支出自然會多一些;平常父母比較節約的,孩子一般也不會大手大腳。從這個意義上講,每個學生的消費方式,其實都是“適合自己”的,否則也不可能持久。
但是,從高中跨越到大學,卻很可能對這套既有的消費觀念造成衝擊。上大學,幾乎是大多數人第一次自己掌握“財政大權”,離開了父母的管轄視線轉而自己規劃吃穿用度。有意識地學習怎麼花錢,其實也很重要。比如,分清哪些支出是必要的,例如補習外語等再貴也得上;自己喜歡的東西超出了購買能力,怎麼辦?自己要不要學學理財,像有的同學那樣存餘額寶、買基金?也許大學生手中的錢並不多,但經歷了這些“實戰”,才能學會記賬、理財、量入為出,起到財商啟蒙的效果。不過,令人憂心的是,很多調查都顯示大學生的主要開支是伙食和社交,真正用於學習的錢只佔到10%左右。大學生還是應該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投資自己”上,不應本末倒置。
此外,正如網友所言,“錢不夠花?自己去掙啊”。大學生都是成年人了,有更多的消費需求可以理解,也完全可以靠自己的雙手為大學生活開源。大學生打工、找兼職,在我國還不算非常普遍,比如上海交通大學一份調查報告表明,有校內兼職經歷的大學生不到10%,大多數都是花父母給的錢。但在國外,大學生打工可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在美國,有統計顯示八成美國大學生平均每週兼職19小時;而日本的“打工文化”更是深入人心,無論家庭富不富裕,父母給的生活費真的就只夠“生活”,如果想買衣服想旅遊,大學生普遍會選擇打工賺錢。當然,這些國家也為大學生打工提供了安全和規範的制度保護,比如美國就規定學生在學期時打工每週不能超過20小時,在假期時打工每週不能超過40小時,不至於佔用太多學習時間。隨著我國大學生越來越傾向於經濟獨立,我國也應該為大學生兼職打工創造一個更良好的環境。
大學除了學習知識,也是一個提升財商的好機會。父母與其關注給孩子多少錢一個月,不如想想怎麼讓孩子形成良好的金錢觀和消費觀。能賺會花,才是受用終身。
[責任編輯: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