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光明日報:“以房養老”何以淪為詐騙道具

2017年08月08日 10:31:00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王石川

  又見老年人被騙。這次,“以房養老”成了騙子的道具。據報道,2015年以來,北京有數十位老人陸續深陷騙局,有的失去房産,無家可歸,有的背上鉅額債務,苦不堪言。更糟的是,由於老人們簽署並公證了一系列文書,他們想要拿回原本屬於自己的房子,難度很大。

  理財、保健品、電話詐騙是老年人最容易受騙的三大陷阱,“以房養老”可歸入理財一類。一般來説,騙子的操作手法是動之以情、誘之以利、設之以害。在“以房養老”詐騙中,騙子向被騙對象鼓吹:把手裏的房子抵押借款3個月,就能獲得每月10%到15%的高息,到期還能全額返還本金。簡言之,先給你甜頭,再讓你吃苦頭,一旦被套牢便萬劫不復。

  不要指責被騙者是“老糊塗”,一些老年人基於困窘的當下和對未來不確定的恐慌,再加上警惕意識不足,掉入騙子的精準詐騙中,不該被輿論“圍毆”。

  如果説被騙可嘆、騙子可恨,那麼“神助攻”的幫兇則可惡。在“以房養老”騙局中,一些公證人員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今年4月,針對北京市國立公證處接連發生數起為不真實的事項出具公證書,導致當事人房産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買賣或抵押的情況,相關人員被吊銷公證員執業證書。

  本該嚴謹、嚴格、嚴肅的公證卻背棄客觀公正原則,這樣的公證員置當事人權益於何地?置公證法于何地?置公共利益於何地?如果公證員不公不正,公證機構又談何公信力?縱觀那些典型的詐騙案例,有一種共性是,少數職能部門守土失責,本該積極履職,卻錯失良機;本該嚴把關卡,卻城門洞開;本該未雨綢繆,卻無動於衷。

  防範老年人被騙,職能部門早就開出不少藥方。比如,2014年12月10日,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公安部聯合發佈《中國老年人防詐騙指南》。對老年人來説,涉及陌生人談財談物,最好的“保守療法”是“三不”:不接腔、不相信、不配合。這當然是良技,但別低估騙子的手法。我們常説“騙你沒商量”,騙子行騙之前最善於“商量”。也有人説對騙子避而遠之,可是哪個騙子的腦門上貼著“騙子”二字?

  打擊騙子、瓦解騙術,需要監管部門發力。防止被騙、遠離騙局,需要老年人提高警惕,也需要做子女的多盡孝道。老年人被騙,一大原因是缺乏情感慰藉,騙子乘虛而入。在花言巧語的情感“行銷”之下,老年人被騙了還替騙子數錢。有網文説,讓父母跟得上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才是最好的孝順。怎麼跟得上?無非是子女多陪陪父母,讓父母盡可能掌握現代工具,多一些防騙技巧。如果父母長年累月見不到子女,如果子女錶達孝意以鈔票來衡量,那麼“情感賬戶”透支的老年人就離被騙近了一步。

  有調查顯示,一些地區的詐騙案件中,70%的受害者是中老年人。在強力打擊和輿論監督下,“以房養老”的行騙會式微,但善於“學習”的騙子會瞄準其他道具。對此,在全社會一起努力防騙的同時,也需要那些“守門人”守住職業底線,少一點“神助攻”,騙子得逞的機會就會少一些。

  (作者:王石川)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