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廣州日報:實體書店能從“誠品現象”中學什麼

2017年07月21日 10:15:00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原標題:實體書店能從“誠品現象”中學什麼

  據新華社報道,7月18日誠品書店的創始人吳清友因心臟病發作在臺北辭世,享年68歲。他創立的誠品書店已成為臺北的文化地標,還一度引起文化界探討“誠品現象”。“誠品之父”去世的消息,一時間引來文化界人士、愛書人士在社交媒體上悼念刷屏。

  開書店開成一種“現象”,無疑是對誠品書店的至高褒獎。誠品書店已不只是一家書店,它是文藝青年心中的打卡聖地,甚至為了一個不是旅遊景點的旅遊景點——很多遊客來到臺北,不去看看“傳説中的”誠品書店,這趟旅程仿佛就有點不完整。誠品對實體書店行業的意義在於,它給書店這個概念帶來了新的內涵——書店不僅是賣書的,更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化場所,讓公眾借助閱讀和書店這一載體,愜意地享受高品質的文化生活。

  很長一段時間,實體書店經營舉步維艱,很多知名書店接連關張。正是誠品書店的經營模式,給實體書店行業帶來了新的思路。眼下各大城市裏的實體書店,不僅賣書,還有各式飲品、甜品;各方文藝大咖來開講座、做分享,讓原本印象中冷清的書店也會一下子擠得水泄不通;裝修格調精緻,還有的引進服飾、禮品、綠植等文藝元素,凡此種種或多或少都是從誠品書店中得到了啟發。當然,多元化經營只是誠品書店經營之道的“形”,真正的“神”在於始終堅信閱讀的價值,始終致力於為讀者創造最好的閱讀氛圍。

  時代在變,閱讀和書店也必須應時而變。但社會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回過頭來發現,閱讀其實是一種無可取代的“剛需”,閱讀帶來的快樂並未走遠。在書裏,我們可以體會不同的生活,把自己置於不同的場景,可以談一場浪漫的戀愛、可以來一次扣人心弦的探案、可以跟著科幻作家上天入地,也可以跟中外大師來一場哲學辯論。從匆忙的現實中短暫抽離,讓思緒開一會兒小差,書讓人的精神得以喘口氣。無怪乎,閱讀正重新成為一種潮流。在廣州,全市圖書館一年接待超過1600萬人次;城中各家書店裏,隨處可見人們捧一本書或坐或站,津津有味地讀起來。

  書店對城市而言,也絕不僅是一種業態。吳清友先生説,“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沒有文化誠品不想活。”開書店,並非僅僅是賺錢的營生,而是一座城市的人文地標。誠品也曾一虧就虧了15年,但有了這些書店,城市也就多了一份溫暖的文藝氣息。廣州一家24小時書店,為背包客提供免費住宿;合肥一家“暖心書店”,通宵營業時也會接納拾荒、流浪者過夜。毫無疑問,24小時營業會大大提高經營成本,但這也是書店人文精神的自然延伸。此外,還有很多獨立書店,成為流行文化中一種特立獨行的存在。比如廣州的博爾赫斯和學而優書店,前者以翻譯文學作品為特色,不賣暢銷書。後者以社科人文學術為主,為高校師生和學者提供了一個學術交流平臺。多年不變的堅持,透露出經營者的志趣品位,也彰顯了一座城市的底蘊。

  在速食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誠品書店為什麼大受歡迎?它通過自身的經營實踐證明,讀書仍然會給人們帶來單純的快樂,小小一家書店也可以點亮城市文化生活。走進書店,打開一本書,庸常的生活因此而不同,繁忙的城市也多了一份詩意。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