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工智慧出詩集,莫焦慮
“我負了愛我自己的生物/我卻溫了你的眼睛/我生了時代的心/我將説出我的眼淚/無限一切的生物/也沒望見來復蘇的大地/世界悲劇的角色/那時候的人們。”這篇名為《世界悲劇的角色》的詩歌出自人工智慧“小冰”。據了解,它還“寫”了一部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這是用100個小時,“學習”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519位中國現代詩人的所有作品,並進行了多達10000次迭代後完成的。
這是不是意味著人類在詩歌領域的領先地位也要被超越了呢?不言而喻,人工智慧發展日新月異,自誕生以來,其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可以設想,未來人工智慧帶來的科技産品,將會是人類智慧的容器。人工智慧可以對人的意識、思維資訊過程進行模擬,它在精密計算和邏輯推理上的能力和潛力遠超人類,但一旦進入人文藝術領域,人工智慧就顯得捉襟見肘了。
靈感和情緒是人類成為萬物之靈長的關鍵要素。人工智慧寫詩,其根據來自大量的文學作品儲存,以及內在的邏輯演算法,但是詩歌作為純文學中對天分和靈感要求最高的一類文體,想寫好它,很大程度上並不依賴邏輯、儲備和模式,而取決於感悟力和創作經驗,而這恰恰是人類獨有的本領。
本質上講,人工智慧創作的詩歌,更像是一些“看起來很美”的意象元素的堆砌,或者句子合轍押韻,但詩歌內在的張力和節奏,卻無法呈現。比如,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鳥語花香這些意象,會讓人産生詩意,但僅僅刻板地呈現它們是不夠的。優秀的文學之所以優秀,就在於能從尋常事物中發現獨有的美感,在尋常的生活裏捕捉到瞬間的靈光。即使是一堆看起來乾癟粗糙的物象,經由詩人之手,呈現出的文字也會有序排列,而且這個排列只依賴作者創作中的內在規律,而不訴諸數學公式和演算法等,並不能量化而論。
況且,詩歌的形式和內涵是豐富的,並非只有唯美絢爛的詩歌才是出色的詩歌。如在現代主義的範疇內,許多詩歌看似“以醜為美”,實際上是在發揚批判效果,進而呈現更深層次的思想。
因此,將不能量化的詩歌(以及純文學)評價標準和人工智慧的演算法標準拼接在一起,本來就是一件不倫不類的事。人工智慧在科學研究、生産勞動等方面的貢獻,足以證明其本領之強,沒必要和人類智慧在詩歌創作上一決高下。人類也完全沒必要拿自己的優勢去跟人工智慧的缺點比較,即使科技再發達,想必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詩歌與文學的世界依然是人類情感和靈魂最佳的棲息地,守衛好我們的心靈家園,依然要靠人類自身的智慧與創造力。
[責任編輯:葛新燕]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