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説,貧窮年代人們生活上的節儉特別是對糧食的珍惜,更多的是本能、習慣與傳統使然,那麼,富裕時代人們對待糧食等物質的態度,則更多的是個人、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
上世紀一部描寫母愛的電影《九香》中,曾有過母親舔碗的經典鏡頭:一位獨自撫養5個孩子的母親,因為貧困,缺吃少糧,常將家裏僅有的一點食物留給正在上學的孩子們吃,自己則偷偷舔他們吃完的飯碗充饑,一天正在舔碗的她被放學回家的孩子撞見。藝術作品中的這種畫面,其實是苦難中國、貧窮年代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2013年倡導開展的“光碟行動”,便是對浪費糧食、暴殄天物行為的宣戰。
現如今,人們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食不果腹、饑腸轆轆已成為老一輩人遙遠的記憶。但作為50年代出生的我,依然記得兒時吃醬油、香油拌飯和烤饅頭、窩頭片時那種香噴噴的味道和愉悅的心情。那時食品定量供應且副食匱乏,飯後人們的飯碗總是精光的,掉在桌子上的米粒家長都要孩子撿起來吃了。
在吃飽、吃好已不成問題的情況下,如何對待食物,文明與野蠻之分更宜顯露。文明者,敬畏自然,尊重勞動,愛護環境,顧及他人,能夠自省。他們知道糧食來之不易,感恩大自然的饋贈與勞動者的付出;懂得減少浪費就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念及這世上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吃不飽飯,在忍饑挨餓;意識到浪費、糟蹋糧食實不應該,進而自律。反之,對糧食有意無意浪費的人,説到底非野蠻即愚昧。細想一下,將好好的糧食倒進垃圾桶之行為,無疑是暴殄天物,真的很野蠻;明知浪費糧食不應該,卻僅僅為了面子好看而浪費,甚至不惜超越自身經濟能力而攀比鋪張,大講排場,食品大都成了飾品,不是愚昧又是什麼?用民間的話説“很土豪”。
[責任編輯: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